[十九大精神进军营] 导弹腾飞有90后的一份力

原始饮食 2018-01-14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丁洁芸]2017年年末,朋友圈里突然晒起了一波波18岁照片。原来,最后一批90后也成年了。总被认为是孩子的90后,能否担起重任?记者不敢给出回答,但在火箭军某导弹旅,一批90后官兵却给出了响亮回答。

[十九大精神进军营] 导弹腾飞有90后的一份力

如果有一天脱下这身军装,我一定会热流满面

党娜,1993年出生,火箭军某旅一位测试连战士。看名字,你也能猜出她的性别。在11名采访对象中,党娜是唯一女兵,也是年龄最小的。谈起当兵的缘由,党娜说:“小时候喜欢看武侠片,希望做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事情。长大后,这种信念更加坚定,想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今,党娜已成长为一名光荣的火箭军战士,曾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官。

谈起部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认为女兵只是万绿丛中的点缀。但党娜说,女兵常和男兵进行无差别训练,且毫不逊色。“在枪支拆装训练中,我们女战士的手经常被划破,满手是血。我很心疼,劝她们休息,但她们从不轻言放弃。不论刮风下雨,女兵们都坚持不懈,因为她们要证明,男兵能做到的,女兵也可以,而且要超越男兵!”党娜说,第一次看到女兵老班长的训练场景,深感震撼。“我相信,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她们也真的敢冲锋!”党娜说,她们的肩上不仅是军衔,更是责任!

党娜的军龄并不短,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是什么让她坚持到了如今?“因为热爱,热爱这个单位,热爱这身军装。如果有一天脱下这身军装,我一定会热流满面。因为我所有的青春都没有白费,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她说。

[十九大精神进军营] 导弹腾飞有90后的一份力

90后已成长为中坚力量

郑凯迪,91年出生,是通信营一名政治指导员,2013年本科毕业后来到了火箭军某旅。该旅某幢楼的外墙上挂着“枕戈待旦”四个字,郑凯迪说,现如今他们出任务时还是这个状态,只不过“戈”成了他们通信兵的设备。

“出任务的戈壁上,路是波浪形的,我们笑称为‘搓衣板路’。车子不能开得太慢,会太颠。但也不能开的太慢,不然满脸都是灰。我以前会带着手环,每次颠过去都至少几万。”郑凯迪说,外出执行任务时,每天凌晨2点就要出发,然后晚上11点才能到宿舍,所以每天正儿八经的休息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

“我们出任务至少一个月,有时无法保障正常的饭菜,就带上干粮和水。也有泡面,但只能干啃泡面或用凉水泡面,因为没热水。不过,千万不能放油包,因为根本泡不开哈哈。”说起这个吃泡面“小秘籍”,郑凯迪哈哈笑了。“还有一次,有个士兵在戈壁上看到蜥蜴,问我有没有看过贝爷(英国探险家)的《荒野求生》节目,可不可以吃蜥蜴。”说着说着,郑凯迪又笑了,似乎是别人的故事,表情轻松。

不过,当记者和郑凯迪说起有关第一批90后的话题,刚才还语气轻松的他,突然变得有些严肃,“当年80后也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都成家立业了。我觉得90后也是一样,某些个体不能代表我们整个群体。00后都来当兵了,你说90后担不起来吗?并不是。如今90后也是我们强国的一部分,第一批90后已经成长为中坚力量。部队能把人融入集体,让90后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

回想起当兵这些年,郑凯迪认为最燃的事情就是记录1十几发导弹在戈壁上齐射的场面。“我负责拍整个导弹飞起来的时刻,所有的十几发导弹都在我的相机镜头里。当时,场面非常壮观。”

[十九大精神进军营] 导弹腾飞有90后的一份力

导弹腾飞有第一批90后的一份力

刘赫和郑凯迪同年出生,同年以国防生身份成为一名火箭军。他之前在测地队工作,现在是一名政治指导员。

刘赫说,他们的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所以有人戏称我们为“游山玩水测地队”,但其实不然,他们常常需要披星戴月地工作,背着沉重的装备漫山遍野跑。明明肉眼能看到的一个点,却要跋山涉水几公里才能到。“虽然工作辛苦,但无人抱怨,大家都抢着干活,尤其是干部骨干带头干活。”

说起导弹升空,刘赫自豪感油然而生。反问记者“亲眼见过导弹发射吗”,“那和电视上看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记得前年,我亲眼目睹了10多发导弹齐射蓝天。当时,我们所有人都燃烧沸腾了!导弹完美升空,在天际留下一条条烟道,像美丽的彩虹。我们高兴激动地说不出话,只是热泪盈眶。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升空的导弹里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而在80后眼中,部队的第一批90后又是什么样的存在?80后发射兵袁怡光说,部队里的90后有激情、有个性、民主意识更强,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也很强。他们非常活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还有诸多特长。

不过,也有人提出对90后的批评意见。发射兵陈锐表示,他们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等手段,但用好网络,为成长进步助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袁怡光则表示,和老同事相比,他们在吃苦能力上也稍有欠缺。

2018年,最大的一批90后就28了。“也已经不小啦。”袁怡光笑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