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自卫反击战过后, 三个催人泪下祭奠故事

世界说 2017-12-22

越南自卫反击战过后, 三个催人泪下祭奠故事

在1979年奔赴对越反击战前线前,两名新兵约定:谁活下来,就一定把对方骸骨带回中国。三十年后,当人们渐渐遗忘这场战争时,幸存的退役老兵艰难踏上了寻找战友遗骸的旅程。

1978年11月,郭益民与李保良入伍,被分到了同一个连队。同为新兵,又是老乡,两个人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友情逐渐浓厚。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兄弟俩相互约定,“不管谁在战场上牺牲,活着的一定要把对方带回老家”。没过多久,作为副射手的李保良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被炮弹所伤,不幸身亡。撤离战场后,郭益民才得知李保良已经牺牲了。为这个诺言,郭益民开始了30年的寻找。

2009年开始,老郭开始了长期准备的寻找计划——他把“寻找烈士遗骸”的横幅悬挂在很多城市的街头。并和当年参加过战役的军人,战友取得联系。经过多方查询,最终确定尸体在广西爱店镇边境附近。2010年初,他踏上前往广西的旅程。展开了寻找战友遗骸之路。为寻找相关线索,他辗转于许昌、武汉、长沙等地,一边打工一边寻访当年的知情人。而这一路上,很多退役军人、边民,都热情帮助老郭,为他提供线索、捐款。这一年1月16日,广西峙浪,翻过漫山遍野的树丛后,郭益民找到了三十年前的烈士公墓,看到战友的墓碑被一人多高的草丛覆盖,老郭像个孩子似的嚎啕大哭。

越南自卫反击战过后, 三个催人泪下祭奠故事

1984年4月28日,云南省嵩明县的赵占英战死在老山前线,母亲因为没有路费20年后才得以前往云南麻粟坡烈士陵园给儿子扫墓;她靠当地民政部门每月28元度日,家里除了一口破锅、一个土炕和一碓棉花套子,别无所有。

儿子牺牲20年后,母亲才第一次前往陵园祭奠的照片这位悲痛的母亲是老山战士赵占英的母亲,一年清明期间,她由侄儿侄媳陪同来到云南麻粟坡烈士陵园看望牺牲了20年的儿子。这是她第一次来陵园祭奠自己的儿子。

越南自卫反击战过后, 三个催人泪下祭奠故事

余林水,江西省永修县人,1975年11月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中,3月7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28年过去了,除了英雄的爸爸妈妈还有谁能记得他呢,这位共和国的守护者。 28年,他们一直没能忘记自已还有个当解放军的儿子,还没能回家,儿子留给他们的唯一遗物是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证明书。 28年来,他们一直想去看看自已远在边境线上的儿子,可是却不知道该往哪儿去,儿子具体安息在什么地方,烈士的父母因不知道儿子的遗骨埋在何处,从没有为余林水烈士扫过墓,经过28年的找寻,2007年5月,在好心的北京商报记者的帮助下,找到了余林水烈士埋在广西凭祥市烈士陵园的墓地,但由于路途遥远,费用较高,对于家在江西一个贫困农村,仅靠国家烈属怃恤金过日子,且年高已八十多岁的烈士父母来说,想到儿子墓前看看,为儿子烧柱香,仍不是易事,难以了结两位老人埋在二十八多年心里的心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