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未来杀手级应用或产生于创业群体

叶伟民 2016-11-17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大企业看待很多事情的角度已是旧角度。将来杀手级的应用都是非常游戏化、无形性的,可能会由创业公司和群体做出来。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未来杀手级应用或产生于创业群体

杨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本科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2013年10月出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9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组织领导力、商业伦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中国互联网发展频现“弯道超车”

新京报: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这一年有何感受?

杨斌:我最近接触很多国际上的学者和企业家,大家有一个非常一致的看法,认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在多个领域领跑全球。以前中国很多公司都是“拷贝”国外成型模式,现在明显感受到,一些企业是崭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和分享经济有关的企业,以及受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较为稀缺的医疗、教育等资源领域,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通过新技术满足了民众的需求痛点。

这几年,我国在很多地方出现“弯道超车”的情况,在欧美国家中有着几十年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信用卡消费,在中国的生命周期被压缩,国内更新型、更便利的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将其取而代之,这已经不是改善型的产品和服务,而是替代型。

“无力者”和“权力者”的平衡被打破

新京报:青年在互联网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肩负哪些责任?

杨斌:互联网有密切的“青年属性”。中国在被改变和进步的过程当中,很多人看到一些互联网英雄,有非常明显的青年属性。同时,这些人的责任也很重要,要做好“学用创”,在成为学习者、用户的同时,还要扮演创造者,这是一种担当的责任。

同时,青年人本身要有与时俱进的信息伦理观,也可以称为互联网伦理观。互联网不是无法的空间,青年人要对虚拟社群中许多新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比如过去诋毁一些人要付出一些“酝酿”的成本,而现在通过微信等方式,很容易就“覆水难收”,这种情况互联网中发生的越来越多。

新京报:目前青年在互联网发展中的表现如何?还有哪些不足?

杨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青年人走进了舞台中央,将之前分层结构产生的阶梯压扁了。“无力者”和“权力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青年人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对有权力的群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应该让创意、创新、创造通过互联网成为中国青年的主旋律。

不过,在一些边远地区,还有一些青年人不能或不便接触到互联网,应该改善当地的环境,让互联网更“易得”;同时,青年人在从用户角色向创造者角色转变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新京报:青年如何更好地参与互联网的发展?

杨斌:对青年来说,没有对错的灌输,否则不利于创新。现在高校经常会推动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比赛,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其中会发现很多方向性的应用,而这些可能不会出现在成功的“庞然大物”的企业中,因为大企业看待很多事情的角度已经是旧角度。

比如对于大数据的无用性“冗”,很多大公司弄得太严肃,用正规化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研发新产品。将来杀手级的应用都是非常游戏化、无形性的,可能由创业公司和群体提出做出来的。

高校应乘互联网之势对产业开放

新京报:高校在互联网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做了哪些工作和探索?

杨斌:高校如果封闭就是互联网的敌人,如果开放就是乘互联网之势,同时也会使高校本身得到发展。高校应该开放,对产业开放,让学生在学期间就进行创造,成为工作者,工作之后还能成为学习者。这个过程不要太截然地分开。

比如现在斯坦福大学实行开放教学,六年完成本科。因为18-22岁的年轻人,增加阅历、获得经验、提升能力和获得知识这几方面需要更混杂地完成,而不是关起门在校园里单线程地完成。现在已经不像工业化时代一样,对学生进行标准化培养。

网事2016

1 今年你做的最重要的、和互联网有关的事情是什么?

杨斌:在线教育。在线教育方式灵活,丰富的课程也打破了专业区隔,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

2 这件事现在进展如何?你有何收获?

杨斌:“雨课堂”等教学软件的创新,让在线教育的模式更贴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我非常感谢我的同事和学生们,他们是教育创新思路的源泉,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教育创新之路走得更加深远。

3 你认为2016年改变互联网生活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杨斌:2016年是互联网蓄力的一年,互联网直播的兴起对教育行业也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新京报记者 沙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