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川人从未负国, 国人绝不负川”?

春生的新专栏 2018-01-3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省份地区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简称,比如山东省简称“齐”或者“鲁”,山西省简称“晋”。而就四川省来说,则简称“川”或“蜀”,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巴蜀之地。在此基础上,四川省的朋友也被称为“川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的说法。那么,问题来了,回顾四川一带的历史,为什么会形成这一说法呢?

为什么说“川人从未负国, 国人绝不负川”?

首先,对于这一说法的本意,强调了历史上四川人对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这里面只是强调川人的贡献,并不是用来否定其他省份人民的贡献。之所以出现“川人从未负国”观点,直接原因是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时期,四川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保守推算,在抗日战争中,四川至少出兵340万人,伤亡64万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居全国各省之首。

为什么说“川人从未负国, 国人绝不负川”?

抗日战争中,川军参加了正面战场上几乎全部大的会战,比如在台儿庄大捷中,川军以牺牲5000多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000人。将时间再往前,回溯到南宋末年。彼时,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过,在今四川、重庆一带,蒙古铁骑却遇到了激烈地抵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钓鱼城之战”。公元1258年,蒙哥汗率主力入四川,攻占许多地方,钓鱼城却巍然屹立,成为阻击蒙古军的坚强堡垒。

为什么说“川人从未负国, 国人绝不负川”?

蒙古军加紧攻城,仍不能破,其先锋大将汪德臣被击伤死去。接着,蒙哥亦被击伤,后死于军中。对于川人坚守的钓鱼城,阻挡了蒙古铁骑试图经由四川深入南宋腹地,并消灭南宋的计划。不过,蒙古铁骑在占据大理国之后,还是最终消灭南宋朝廷。在此背景下,坚守数十年的钓鱼城也失去了意义,在得到忽必烈不动城中一人一物的承诺下,守军才开城献降。不过,受到战争的影响,四川一带的人口锐减。明末清初,张献忠和李自成凭借四川和清军反复大战长达13年,四川又一次千里无人。

为什么说“川人从未负国, 国人绝不负川”?

最后,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影响,四川行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四川通志》:“蜀 湖广填四川 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在此背景下,“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也即通过“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从而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根据考证表明,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文/情怀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