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 2017-12-09
在吴亦凡的成长史上,他必须感谢几位前辈:李宇春、钟汉良,杨幂,韩庚。
李宇春的出现,是当代中国的第一场民众造星运动。
钟汉良是第一个依靠网络人气,拿到现实中的电视剧主角位置的演员。
杨幂是第一个把人气转化为现实票房的偶像演员。
韩庚,则是第一个依靠人气,跨界进入电影,连续拿商业电影男主角资源的男偶像。
尽管吴亦凡所拿到的资源,远远超出了前辈。但假如没有之前这几步铺垫的话,他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到。
李宇春出现前,中国的所有明星都是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造出来的。
歌星方面,负责选人的是唱片公司、青年歌手大赛的专业评委,以及像央视这样的娱乐业大鳄。
那些年,春晚甚至创造过一项奇迹,就是每年都能够推出一首或者多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为此,港台艺人要费尽千辛万苦,争取上来唱一首,为此不惜参加联唱,或者跟自己完全不是同个歌路的民族唱法歌手对唱。
而央视也曝出过这样的丑闻,有词曲作者用巨款贿赂春晚总导演,让自己的作品多次上春晚,并因此很快走红,成为业内大腕。
体制外的歌星,则是由唱片公司选出来,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推广,才出现在观众的面前的。这使得“成为明星”这件事,跟粉丝,甚至跟明星本人,都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那个年代的歌星在唱歌方面,还是很有真材实料的。
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中,湖南卫视的一档《超级女声》节目,在中国的歌坛上硬生生的撕开了一个口子。
李宇春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子,依靠赢得了万千粉丝的心,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巨星。
当时,她甚至被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就因为她代表了,中国民众意识的觉醒。
可以对比一下,其他能上《时代》杂志的中国人,是什么级别:
娱乐业的风向,很多时候就代表着社会思潮的变化。
2005年的超女,用一人一票的方式来选出最后的冠军,主办方当时其实只是为了赚点钱。他们并没有想到,这种做法其实承担了一个对民众的权力启蒙的作用。
歌迷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而是可以去主动选择和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
那一届《超级女声》,决赛还没开始的时候。李宇春的粉丝已经自称“玉米”,张靓颖的粉丝自称“凉粉”,何洁的粉丝自称“盒饭”。(周笔畅的粉丝没有取出一个很好记的名字,这其实让她在之后的对决中很吃亏。)开始了大规模的拉票活动。
之前,中国的很多粉丝追星同样疯狂,但是,把这种疯狂汇集在一起,并且聚焦在某一个艺人身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其实,当时湖南卫视和天娱公司预定的冠军并不是李宇春。
这些资深娱乐界人士,其实不是很能够理解小青年的想法。想不通这么个外表男性化的女青年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他们还是更喜欢唱唱跳跳,活力四射的何洁,以及唱功出色、外表更为女性化的张靓颖,这些更符合传统造星规则的苗子。
但是,因为一人一票,是湖南卫视所标榜的比赛规则。他们不好意思自己主动来打破这样的承诺。还是任由粉丝用一条条短信,把李宇春推到了冠军的位置上。
事实证明,由于这种强大的粉丝力量,李宇春在赛后发展的一直很好。
音乐方面,经纪约转到了更有经验更靠谱的太合麦田。尽管没有推出真正大红的歌曲,但每张专辑都卖得不错。
演戏上,参演了大热制作《十月围城》,并且获得了肯定(当然,由于没有演技基础,以及她形象设定上的偏男性化很难找到合适的角色,之后的《龙门飞甲》、《血滴子》表现并不好,后来也就不再积极向这条路走。)
时尚方面,拿的也是中国娱乐圈的顶级资源。各种知名的杂志都上过了。
李宇春的出现,可以说是民众的权力意识在娱乐业上的体现。正式开辟了民众造星这个领域。
之后,各个电视台的很多档节目,比如湖南卫视自己的《快乐男声》,央视的《星光大道》,《中国正在听》,东方卫视的《 中国梦之声》 ,甚至是歌曲选秀的集大成者《中国好声音》,其实都是对这一年的《超级女声》的致敬。
只不过,他们再也没能复制李宇春的神话。她,既是第一,又是唯一。
对于普通人来说,狂欢过后,肯定要回归自己的正常生活。我认识的很多比赛期间的“玉米”,到后来甚至不太关心李宇春的新闻。
但是,这种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娱乐圈按照自己的意思发展的想法,还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打下的烙印。
使他们乐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这样的事情。
钟汉良是第一个依靠网络人气,拿到现实中的电视剧主角位置的演员。
之前,在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业里,观众的反馈机制其实是缺位的。
即使有哪一个演员,受到大家的喜欢,但因为没有表达意愿的渠道,往往是喜欢喜欢就过去了。
制片方并不知道这件事,不会因此给演员更多资源,演员并没有因此走红,后来退出了娱乐圈,或者一直打酱油到老。
这些年,网上出现的那么多“怀念帖”、“安利帖”,其实就是电视观众们迟来的爱。假如这些反馈机制顺畅,这些演员,很有可能整个星途会完全改变。
当年天涯的那一场“逆水”大潮。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无法想象。
起因是,钟汉良的粉丝,郁闷于很多人根本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她们心目中的好演员,积极地在天涯的影视版块发帖为他造势。
“逆水”大潮发生在2005年前后,持续了两三年。最离谱的时候,甚至在长达几周的时间里,影视版的前面三四页,根本看不到一个其他内容的帖子。
这种“”爆版“”的行为,引起了很多普通用户的反感,钟汉良粉丝彪悍的名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但带来的相应的好处是,很多人就在这样被迫的愤怒中,记住了这个名字。甚至引起了产业界的注意。
张纪中版的《鹿鼎记》开始选角的时候,为了造势,表示要广撒网选主角,接受观众推荐。
这种实质上是溜粉的行为(网友推荐了许许多多他们心目中适合韦小宝的男演员,比如徐峥,没想到最终却选出了个高大英俊、没半点地方像韦小宝的黄晓明),却成了团结一致、战斗力超强的钟汉良粉丝眼中的一次机会。
粉丝们用尽一切办法,告诉主办方,他们想要钟汉良演男二号康熙。
张纪中方面,居然也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作出了回应。我记得,刚开始给的角色是郑克爽,钟汉良没有接(用的借口是他要出专辑,不能剃头),片方斟酌后,终于给了康熙。机会难得,钟汉良为此推迟了出专辑的计划。
钟汉良当时在大陆已经混了四五年,资源说不上太好。
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来自香港圈资源的武侠剧《逆水寒》里的大反派顾惜朝,也就是《四大名捕会京师》里的配角“追命和《康熙秘史》里的配角纳兰容若。
然而,依靠粉丝的力量,他拿到了万众瞩目的金庸剧的男二号,让更多的导演和制片人看到了他。对于他的事业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飞跃。
从那以后,他拿到的资源,基本上都是不错的电视剧的主角。 比如《上海王》里的余其扬,CCTV6出品的系列数字电影《火线追凶》里的探长钟朗,谍战剧《内线》里的梁冬哥,《来不及说我爱你》里的慕容沣等等,资源比以前明显好了一个档次。
钟汉良的粉丝经此一役,越战越勇,除了继续替他争取角色,还把他推到了当年的“天涯四美”之一的位置上。
需要注意的是,“天涯四美”并不是四个男演员,而是四个电视剧角色。
分别是钟汉良演的顾惜朝,乔振宇演的欧阳明日, 严屹宽饰演的李建成、霍建华饰演的徐长卿 。
也就是说,当年获得粉丝们如此推重的这些男演员,都是曾经在电视剧里塑造过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形象的,“天涯四美”是“颜艺合一”的产物。
这几个演员能够走红,靠的还是作品。
但是,他们的后来者就不一定是这样的了。
由于钟汉良粉丝的出色表现,其他的艺人的粉丝也纷纷开始模仿,其中战斗力特别强的还有刘诗诗的粉丝“小狮子”,杨幂的“蜂蜜”等,当然也少不了李宇春的“玉米”。
天涯影视版和娱乐版里,到处可见粉丝“安利”自家偶像的帖子。
粉丝越来越彪悍,除了在网站上灌水以外,相互“爆吧”(到竞争对手的百度贴吧发大量帖子)的行为也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某一个明星粉丝传出要“爆吧”的消息,连贴吧运营方都要专门派人值守,以免服务器瘫痪。
而娱乐业的公司从原先对明星粉丝的网络行为的不在意,不理解,到了后来的主动支持,甚至收买水军,主动营造话题。
至此,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杨幂在《宫锁心玉》之后大红,直接冲上一线,引起了很多同年龄的女星的羡慕嫉妒恨。我想,在羡慕杨幂的人中间,应该还包括了比杨幂红得多的赵薇。
当年,赵薇刚开始演戏就爆红,挟《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两部大热剧的人气,冲入电影圈当主角。
那时候的赵薇,要颜有颜,要演技有演技,拿的资源也不错,既有艺术片《绿茶》,又有商业爱情片《玉观音》、《情人结》、 《炮制女朋友》,武侠大片《天地英雄》 ,分别搭配老牌影帝姜文和同时段的大陆第一小生陆毅,香港偶像谢霆锋和郑伊健。
但票房却都惨淡,被冠以“票房毒药”之名,郁闷了很多年。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赵薇的错。
当年的国产普通电影,就没有票房好的。除了几个大导的电影以外,谁也保证不了票房,赵薇这几部其实已经比别人好,无奈业界对她期待太高!
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不发达,大多数人没有建立起进电影院消费习惯的背景下,再多的人气,都没有办法转化成现实的票房利益。
即使是赵薇、陆毅这样的超人气小生花旦,也概莫能外。
比他们小一点的胡歌、刘亦菲等人,演电影也扛不了票房,所以也只能演演配角和花瓶。
那个年代,本身机会也特别少。一个偶像艺人,假如不能在一两部片子里证明自己有票房能力,也就拿不到后续的好资源,在跟演技更好的电影咖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杨幂赶上了好时候。
不但国产电影产业起飞,拍片的机会比以前多的多,而且粉丝之间的联系变得比以前更顺畅、更紧密,有了集体到电影院去支持自己偶像,以表达爱意的行为。甚至极其推崇二刷、三刷、四刷……用口袋里的人民币,向片方展示自家偶像的吸金实力。
杨幂非常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个把人气转化为现实票房的偶像演员。
杨幂担正的第一部片 《孤岛惊魂》,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她在里面也没有演技可言,主要是卖脸和身材,但因为粉丝给力,票房高达九千万元。
甚至,片子的烂,反而证明了杨幂的红。除了她以外,观众真的没有其他进电影院的原因了。于是,业界一下子蜂拥而上,力捧杨幂。
据说,那一年她接演了17部电影。
虽然全都是商业片,各有不同的烂法,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杨幂的商业价值一路走高。有人盘点过,据说2012-2014年总票房高达30亿,位居国内女星第一。
到了《何以笙箫默》,我惊讶地发现,杨幂和黄晓明都出现在了片头位置,黄晓明是“联合出品人”,杨幂是“联合监制”。也就是说,他俩自己投钱了,除了片酬以外,还可以参与票房分红!
此外,杨幂还开了工作室,签下了一堆艺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她旗下艺人的一次大阅兵。 东华帝君高伟光、凤九迪丽热巴、离镜张彬彬、子冉刘芮麟 …… 据网上出现的通稿说,靠这部剧的热度,杨幂的公司市值从原先的两千万升至 50 个亿。
可见,杨幂非常清楚自己人气的价值,并趁现在电影业红火的时机,努力将人气变现。即使有天自己不红了,也可以通过经营艺人和投资电影继续赚钱。
她成为了很多后来者羡慕和模仿的对象。
与以上前辈相比,韩庚红得有些莫名其妙。
当我注意到,国内出现了这一号新人的时候,他已经红遍半边天了。
可是,他并没有一部收视率那么高的电视剧或者综艺打底,来作为国民度的基础。那么,他的人气应该主要来自于他在韩国的演艺经历。
中国的少男少女们通过网络,千里迢迢地关注着远在韩国的这位艺人,简直是天涯若比邻的写照。
当他回国,马上就被捧上神坛。
想唱歌,无论是发片还是现场都足够火热;
想表演,央视春晚的舞台敞开环抱;
想拍片,各种主角的位置都替他留好了。
尤其是,在他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演技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国内电影圈的力捧对象。
为什么我有把握说出“力捧”这句话?请看一部叫做《建党伟业》的神片。里面每一个担任重要角色的,都是以韩三平为首的中国电影圈大佬,接下来一个阶段的重点培养对象。
比如,刘烨演了毛泽东,陈坤演了周恩来,你看看他们之后的发展!或者拍学院派导演的文艺片成为影帝,或者担正国内最大投资的商业片男主而成为巨星。
而韩庚在里面演的谁呢?邓小平!
依靠这样的力捧,韩庚轻轻松松拿到了在大导徐克片子里的角色,在《智取威虎山》里,作为主线之外的叙述者(现在看来,这就是吴亦凡后来演《美人鱼》片尾的那个角色,以及后来演《西游伏妖篇》主角的前奏。)
在新人导演赵薇的话题之作《致青春》里,他演男二;
在大陆不靠谱导演高晓松的《大武生》里,他同样是两个男主之一;
在香港导演拍的圈钱之作新版《大话西游三》里面,他演男一至尊宝; 怎么样,这个拿资源的能力,是不是有点接近现在的吴亦凡了呢?
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一方面,中国急速发展的电影业,需要大量的小生。总不能所有的片子都由陈坤来演,但除了陈坤以外,大部分演员都没有足够的票房号召力。退而求其次的时候,制片方相比演技,更看重的是话题度,能把粉丝忽悠进电影院的能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流量。
另一方面,比过去发达得多的影视制作能力,让一部片子对于演员自身能力的依赖,比以前小得多。不管是配音,还是替身,或是抠图,都能帮助一个并非科班出身,没有演戏能力的艺人,照样拍出一部像模像样的片子。
既然都用谁都一样?为什么不挑个帅一点的呢?
看着第一印象就好,可以吸引大量的女粉丝。
由于韩国在艺人包装方面比国内强得多,同样长着中国脸的男艺人,到他们那边去混了三年五载,看起来就比国内的土鳖小生时尚得多,也就更能够吸引迷妹。
之前有韩庚,之后有吴亦凡、鹿晗、张艺兴、黄子韬,红起来走的都是相同的路径。
同期红起来的李易峰,则可以算半个(他交过韩国女友,在她的启发下开始健身,使自己的外型在几年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而吴亦凡,单就目前长相而言,的确是以上几人中长得最好看的一个。他在几个人里拿最好的资源,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吴亦凡,在你享受着中国娱乐圈的顶级资源时,请你一定要感激韩庚,他在回国的几年里,颜值持续下降,演技并未提升,音乐没出金曲,给你留出了市场空间。
同时,吴亦凡还应该感谢,社会富庶而繁荣,对于“硬汉”的需求下降,而对“颜值”的要求提升,尤其是女权主义的兴起,使消费男色成为了潮流,这才有了“小鲜肉”的集体崛起,以及吴亦凡的一枝独秀。
以及,吴亦凡应该感激,资本的力量在中国电影工业中发挥巨大作用,以往大导大制作大卡司的模式,转变成了大导大制作小卡司,在影迷痛骂的同时,却让那么多没有积累的艺人能够直接冲顶,担任大制作主角。
此外,吴亦凡不该忘记感谢,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引来了好莱坞大鳄们的觊觎,不断给出各种诱饵,用在片子里加入中国演员的方式来“伪装”合拍片。
不过,吴亦凡,也请你千万抓紧时间。
随着娱乐业的水准升级,对明星的要求只会水涨船高。像好莱坞,光靠脸根本混不出头,只有既有颜值又有才艺还没丑闻的人,才能占据一席之地。这也将是中国娱乐业的未来标准。
尤其是,现在的粉丝们又迷恋上一种“养成游戏”,喜欢把“小鲜肉”从更幼齿的时候开始养,投入各种资源,帮助喜欢的艺人获得成功。这可比把已经出道了的艺人捧红更好玩呢!
诗云:
江山代有鲜肉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前浪死在沙滩上,不废江湖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