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治简介

古诗大全 2016-12-06

李治简介

李治(628年-683年),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649年—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人物简介

  唐高宗(628年—683年),字为善,汉族人。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628年7月19日)出生,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683年12月27日)崩殂,享年56岁,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庙号高宗,谥号 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巩固。

人物生平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岌岌可危,高宗刚登基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  李治画像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领土最大,有的史书称为“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太宗崩后,武则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李治的皇后本来不是武则天,是王氏,后因为与萧淑妃争宠,引入武氏,最后两人皆被武氏反食,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于是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集团所容,武后遂设法除去她的敌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灭门。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  李治本性仁慈、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却也无大志,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所以, 唐高宗不是个事事称职的好皇帝,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高宗后期的治世,有赖武则天执掌朝政。  根据史书记载,李治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时常无法下判断,到晚年,眼睛几乎全盲,曾请御医秦鸣鹤(据考证来自东罗马帝国)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武则天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认为要刺杀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则认为不妨一试,短时间内果真有效,但最后仍无法根治。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绩(徐世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作品选载

   《监国求贤令》  仰惟圣训,奉以周旋,虚想异人,共康神化,式遵曩轨。分骛翘车,企觌英  灵,钦闻政道。宜颁下州郡,妙简贤良。其有理识清通,执心贞固;才高位下,  德重任轻;或孝弟力田,素行高於州里;或鸿笔丽藻,美誉陈於天庭;或学术该  通,博闻千载;或政事明允,才为时新。如斯之伦,并堪经务,而韬光勿用,仕  进无阶,委身蓬荜,深为可叹。所在官僚,精加访采,庶使垂纶必察,操筑无遗,  一善弓旌。咸宜举送。   《为摄太傅高俭设榻令》  摄太傅申国公士廉,朝望国华,仪型攸属。寡人忝膺监守,实资训导。比日  德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近已约吏,不  许更进。太傅诲谕深至,使遵常式,辞不获免,辄复敬从,所司亦宜别以一案供  太傅。   《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  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  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之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  笙歌遂远,瞻奉无逮,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  冀申孺慕,是用归依。宜令所司,於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  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映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  罔极之怀。   《建大慈恩寺令》  营慈恩寺,渐冀向功,轮奂将成,僧徒尚阙。伏奉敕旨,度三百僧,别请五  十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其新建道场,宜名大慈恩寺。别造翻经院,虹梁  藻井,丹青?气,琼础铜沓,金环花铺,并加殊丽。令法师移就翻译,仍纲维寺  任。   《谕普光寺僧众令》  盖闻正法没於西域,像教被於东华,古往今来,多历年所。而难陀迦叶,马  鸣龙树,既同瓶泻有若灯传,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  天;十二部经,敷扬刹土。由其路者,则高骋四衢之上;迷其途者,则轮回六趣  之中。理窟法门,元宗秘藏,非天下之至赜,孰能与於此乎?  皇帝以神道设教,利益群生,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卜兹胜地,立此伽蓝。  请赤县之名僧,徵帝城之上首。山林之士,拥锡来游;朝廷之宾,抠衣趋座。义  筵济济,法侣诜诜,实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加以丛楹叠杆,宝塔华台,洪  钟扣而弗喧,清梵唱而逾静。若夫卢毗那佛坐普光,汉堂灵相,葳蕤肸蚃。  以今方古,ウ与冥符,名器之间,岂容虚立。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询诸  大众,罕值其人。积日搜扬,颇有佥议,咸云纪国寺上座慧净,自性清净,本来  有之,风神秀彻,非适今也。至於龙宫宝藏,象力尊经,皆挺自生知,无师独悟,  岂止四谛一乘之说,七处八会之谈。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固亦涤除元览,  老氏之至言;洁净精微,宣尼之妙义,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其德行也如彼,  其学业也如此,今请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事。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  殷勤苦请,方始克从。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若得无诤三昧,自然永离十缠,  亦愿合寺诸师,共宏此意。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   《答沙门慧净辞知普光寺任令》  忽辱来书,甚以倾慰。三复之後,自觉欣然。窃闻如来,虽迹起人间,而道  笼天外,神功妙力,不可思议。寂尔无为,则言语道断;湛然常在,则心行处灭。  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得不大拯横流,令登彼岸?故出入三界,降六天,  经营十方,良为於此。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洒甘露於禅林,转法轮於净域,  付嘱菩萨,济拔黔黎。然後放光面门,灭影双树。宝船虽没,遗教犹存,即是如  来法身,无有异也。然人宏道,非道宏人。远有弥勒文殊,亲承音旨;近则图澄  罗什,发明经教。五百一贤,信非徒说;千里一遇,盖非虚言。  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飞缨东序,鸣玉上庠,故得垂裕後昆,传芳犹子。  尝以《诗》称三百,不离於苦空;《曲礼》三千,未免於生灭。故发宏誓愿,回  向菩提,落彼两髦,披兹三服。至如大乘小乘之偈,广说略说之文,十诵僧祗,  八部般若,天亲无著之论,法门句义之谈,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至於光临讲  座,开置法筵,精义入神,随类俱解。写悬河之辩,动连环之辞,碧鸡誉於汉臣,  白马称於傲吏。以今仿古,彼复何人?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兼知纪国寺上  座事。又闻若独善之心有限,则济物之理不宏,彼我之意未忘,则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旧住新居,有何差别?法师来状云:“鱼鹿易处,失  燥湿之宜。”斯乃意在谦虚,假称珍怪。昔闻流水长者,遂能救十千之鱼;旷野  猎师,岂得害三归之鹿。但使筌蹄不用,则言象自忘。   《答张行成因旱请致仕表手制》  密云不雨,遂淹旬月,此朕之寡德,非宰臣咎。实甘万方之责,用陈六事之  过,策免之科,义乖罪己。今敕断表,勿复为辞。   《加潞王周王上柱国别食实封制》  门下:维城道峻,理恢於邑壤。分社寄隆,义先于荣秩。雍州牧潞王贤,潞  州牧周王显,瑶坡挺祯,璇源发彩,令闻彰於《诗》、《礼》,英徽表於岐嶷。  戎章之宠,宜允於具瞻;膏腴之恩。式遵於故事。并可上柱国,各加别食实封一  千户。余如故。   《定乐舞制》  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纪功旌德,久被乐章。今郊祀四悬,犹用干戚之  舞,先朝作乐,韬而未伸。其郊庙享宴等所奏宫悬,文舞宜用功成庆善之乐,皆  著履执拂,依旧服?褶童子冠;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阵之乐,皆被甲持戟。其执纛  之人,亦著金甲。人数并依八佾,仍量加笛歌鼓等,并於悬南列坐。若舞,即与  宫悬合奏。其宴乐内二色舞者,仍依旧别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