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毋忘, 香港市场的八七股灾

扑克投资家 2017-12-10

1987年的股灾,对本港股票市场的发展可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往事值得回首,今天让我们一同随《香港商报》回首「87股灾」,看看那些年的那些事、那些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的中心,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企业来港上市。近月港股大旺,恒生指数更曾冲破三万点的十年新高。然而,今日的繁荣强盛,和往日在挫折中积累的经验密不可分。1987年的股灾,对本港股票市场的发展可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往事值得回首,今天让我们一同随《香港商报》回首「87股灾」,看看那些年的那些事、那些人!记者 李映萱张颖胤

股灾前夕经济地产欣欣向荣

1980年代初,由于银行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海外财团对香港房地产市场充满兴趣,市场亦有不少大型收购合并案例,以及外围股市表现理想,一度令港股市场的投资者充满信心。

1985年1月22日,李嘉诚透过和记黄埔,以29.05亿元向英资置地公司收购港灯34.6%的股权。同年2月,包玉刚参与会德丰收购,并成功获得会德丰的控制权。这两宗大交易,一度让市场情绪高涨,恒指更一度攀升至4年以来最高纪录。

1986年7月下旬,港股市场开始发力,大市急升。受到本地投资者及海外机构买盘推动,至1986年9月24日,恒指首次突破2000点大关,到了1986年年底,恒指更冲至2568.30点高位。此中,地产股表现良好,股价普遍飙升逾50%。

长江集资添市场信心

踏入1987年,香港经济表现十分理想,地产行业也欣欣向荣,出口与转口表现强劲。同时,香港银行公会还宣布降低存款利率,在种种利好因素的支撑下,恒指势如破竹,屡创新高。

同年9月14日,李嘉诚建立的长江实业集团,宣布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集资计划,旗下4间公司: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嘉宏国际及香港电灯,共集资103亿元,抽取市场大量资金,而市场视为信心的表现。然而,约1个月后便发生股灾,因供股计划有不可抗力条款,不可撤回供股计划,市场惊觉李氏眼光独到。自此之后,每当大财团出现集资计划时,都会惹来市场对大市见顶的揣测。

1987年10月1日,恒指收报3949.73点,比去年同期攀升54%,10月2日,港股成交额高达54.07亿元,再一次突破历史纪录。

黑色星期一港股停市道指急跌

1987年10月26日,港股经停市4天后,复市即暴泻逾千一点,《香港商报》即走访财政司及学者专家作深入报道分析大跌市原因及应对方案。

由于德国宣称不再维持与美国一致的货币政策,美国威胁让美元在国际市场自由浮动,同时将银行利率提高一整个百分点。这一举动,触发美国纽约证券市场上沽空浪潮,同时让全球股市受到影响。

1987年10月16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跌,全球股市也受到冲击,当日港股一度下跌逾100点,资料显示,当日中午跌势十分凌厉,大多投资者当时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不过到了午后大市便开始反弹。翻看当时的报道,市场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中午的回调只是市场技术性调整,纷称继续看好后市。

承接10月16日美股收市,港股于10月19日开市正是灾难来临,那天刚好是周一。港股市场也遭遇排山倒海式的沽出。开市短短15分钟,恒指就下跌120点,到了午市收市,恒指收报3547.90点,半日下跌了235点。到了午后重新开市,短短一小时恒指又跌180点。不少大蓝筹都只有卖家没有买家,股民无从沽货,市场极度悲观。最后,恒指收报3362.39点,下跌11.1%,恒指期货包括现月与远期都全部跌停板。同日,美股市场也一片哀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508点或22.6%,

时至今日,只要经历过「87股灾」的人,只要回忆起10月19日那一天(星期一)都无不感慨唏嘘,这一个黑色星期一真的过得很漫长。

停市4日期货受累

10月20日清晨,香港联交所主席李福兆谘询了财政司、金融司及证监专员后,宣布10月20日至23日股市及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收。

由于股市的崩溃让不少期货基金无法履行责任,直接威胁到了香港期货保证公司。资料显示,当时期货保证公司只有1500万元的资金,但却要承担市场数以十亿元计的担保责任。

在港股重开前夕,也就是10月25日,港府与期货市场高层举行会议。会议最后决定由港府外汇基金及多家金融机构联合出资20亿元,挽救香港期货保证公司,港府从股票及期货交易中征费偿还。同日,期交所主席湛佑森及副主席李福兆双双辞职。

股市重开沽盘涌现

10月26日星期一,港股在11时开市,奇迹没有出现,沽盘如排山倒海般接踵而至,15分钟后,恒指已跌逾650点,全日合计下跌1120.7点,跌幅高达33.33%,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期指更下跌1554点,以每点50元计,每张期指亏损7.77万元,导致很多期指好仓持有者无法履行合约。以8万张未平仓合约计,共62亿元,远超保证公司的承受能力。

10月26日傍晚,当联交所召开记者会解释停市决定时,一名澳洲记者质疑停市跟李福兆私人利益有关系,而该决定可是合法的?李福兆即时勃然大怒,以食指直指向该名记者,更以拳头敲击齘面,要求该名记者道歉,李福兆说:「这是恶意诽谤。……讲出你的姓名,我要我的律师纪录下来。……我现在就给你一张告票。……控告他,带他到警署去,把他送到警署去。」期间,联交所高层职员曾劝喻李福兆冷静惟不果,一众记者于是把该名澳洲记者拖离会议室,记者会在一片喧吵声中结束。

恒指灾后累跌52.5%

同年年底,联交所改选,李福兆只任副主席。1988年1月2日,李福兆被廉政公署拘捕,指控李福兆身为联交所主席时,在审核公司上市过程中,非法收受新上市公司配售的股份,从中获利,结果被判罪名成立,入狱4年。

10月股灾后,恒指辗转下跌至12月7日的1876.18点,由10月1日3949.73点计,共下跌52.5%,在年底也仅仅攀升至2300点水平。

痛定思痛 股灾后成立证监会

10月26日复市当天傍晚,联交所召开记者会,李福兆在会上跟澳洲记者针锋相对,本报图文并茂报道当时情况,以及当天复市后的“股市狂潮”图辑。

88年1月2日,李福兆、辛汉权及曾德雄疑涉联交所公司上市事宜,被廉署拘捕。

87股灾,港府与金融机构联手救市,协助港股及期市渡难关。

87股灾发生后,当时的港英政府痛定思痛,港督卫奕信委任以英国米兰银行总裁戴维森(Ian Hay Davison)为首的6名专家组成检讨委员会,对香港的证券业进行全面检讨。翌年5月,委员会完成了一份400多页的报告,对香港证券和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改革建议,这便是著名的《戴维森报告书》。

当中戴维森就香港证券市场作出考察,提出建议包括要改革联交所,成立法定监管机构「证监会」,撰写全新的证券法例,推动成立中央结算等。1988年5月,港英政府采纳了《戴维森报告书》中大部分内容,并为香港金融规管规划出了蓝图,成立了证监会。

此外,新的证券法例在1989年落实后,政府并成立「证券业检讨委员会」进行调查,以避免重现1987年10月股灾时的混乱情况。因应委员会的建议,政府通过订立《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于1989年5月成立证监会。

为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管水平和配合市场需要,政府亦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制订了《证券(披露权益)条例》和《证券(内幕交易)条例》,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及遏止不公平的交易。

重要信息

[卓别邻]是一个用来发布第三方作者文章的栏目,而文章由第三方作者提供及准备,亦授权发布于有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及/或其集团下的关联公司(以下合称“有鱼智能科技”)使用的平台,所载资料可能以若干假设为基础,仅供参考之用途,会因经济、市场及其他情况而随时更改而毋须另行通知。本文章是第三方作者的专有财产而本文章的任何读者或接收方不能以任何方式与本文章或其内容篡改和制品,不应在任何情况下,进一步发布到用于商业用途的任何其他第三方媒体,不论有赏或无赏与否。有鱼智能科技并不保证本文章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准确性。有鱼智能科技不认可,核准或通过任何看法,意见,估计,本文章中包含的建议或意见。有鱼智能科技(包括任何雇员及董事)不承担任何责任,财务或其他方面的损失,或因所做的投资,或者对本文章的基础上采取的任何行动蒙受的损失。本文章所包含的意见及推测由第三方作者提供,有鱼智能科技和第三方作者都没有义务把本文章不时更新。本文章所载的意见可能与有鱼智能科技或其集团下的关联公司发表的意见有别。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文章及任何内容。不可作任何非法目的或以任何非法方式使用本文章,违者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本文章所引用之数据或其他資料并不是由有鱼智能科技提供。本文章不应被视为邀约、招揽、邀请、建议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投资决策之依据,亦不应被诠释为专业意见。在若干国家,传阅及分派本文章的方式可能受法律或规例所限制。获取本文章的人士须知悉及遵守该等限制。“云锋金融”及相关标志为有鱼智能科技或其集团下的关联公司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