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Talk成长会 2017-12-31
目前,F-35实际订单数量已达400架,实际交付数量已近300架;计划订单数量约为4000多架,其中美军为2400多架。与网络上一些自我欺骗的调侃不同,美军正用实际装备数量大踏步的迈向全隐身空军。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歼-16的出现让飞豹B计划夭折,但在面对正在走来的隐身浪潮时,又显得“不那么够用”;规模性的歼-16编队足以对周边一般国家造成强大的威慑能力,但是在面对未来以隐身战机为主体的美军时,生存能力就比较令人担忧;即使是在面对购买了美军标准-6型防空导弹(最大射程近400公里)的日本自卫队时,也显得有些尴尬。于是,歼-20服役后,继续装备一款具备强大对地/海打击能力的隐身多用途战机就成了我军下一步需要努力的目标。
从现实角度考虑,歼20或者歼31的加强对地攻击型会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歼31一开始就宣传能够上舰或者具有优秀的多用途能力,但是就目前出现的两架验证机来看,既不能上舰,内弹仓挂载能力也不怎么好(F-35因为强化对地功能,为了增大弹仓挂载能力,腹部显得凸凹不平);所以,两者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所谓改进一般是对挂架、机体承重结构进行加强,并加强航电系统的对地探测能力、目标成像能力、地形跟踪能力等。由于歼-20已经展示了挂载4个2400升大油箱(每个满油约1.9吨)的能力,所以目前其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挂载能力(加内弹仓总近10吨),而歼31目前尚无证明;歼-20装备有类似F-35的EODAS系统,目前还难以确定其机头雷达罩下部的IRST/EOTS系统是否具备F-35那样强大的对地探测、跟踪能力,但歼31则目前暂时没有此系统(留有接口)。整体来看,在对地攻击方面,歼20目前进度比歼31走的更远。
很多人倾向于歼31是因为其所宣传的廉价,这基于一个观点和一个宣传。这个观点是“航电系统在战机价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4代机大概占一半左右,5代隐身战机将占一大半”——这其实是一个传播面很广的不准确的观点。其错误的不是前面半句,而是后面的部分。
根据美国海军2012年的武器采购资料,F/A-18E/F的总采购单价为8000万美元,其中机体价格固然为3900万美元,约占单价的一半,但另一半却不只是航电系统费用;在另一半费用中,发动机费用约为920万美元,非生产费用分摊约为1120万美元,售后服务分摊约为1310万美元,其他杂项费用约为160万美元,而电子设备费用只有580万美元——只占总单价的7.25%!即使是目前号称拥有最先进、最复杂的航电系统的F-35战机,其电子设备费用占总单价的比例也只有10.5%(2012年价格,机体费用仍然是接近一半)。
所以,歼31所宣传的所谓使用“成熟航电”以降低单价的路子,根本走不通,或者说效果甚微;而所谓的歼20航电低配版,其实也只能是一种设想,得不偿失。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沈飞的歼15舰载机的价格达到了近4亿元(人民币)/架(国内采购价,公开数据),也就是约6000万美元/架,其本身航电系统水平为4代中期型水平,而美国的4.5代全新机体和航电系统的F/A-18E/F舰载机的国内采购价只有8000万美元,所以,沈飞战机的价格并不比美军战机价格便宜多少。这也就意味着,不要对歼31价格低廉有过多的期望。
有人说,歼31利用歼20的成熟技术,研发成本低,但实际上,如果选择增加歼20的产量,研发成本基本为0;而且歼31还需要新的生产线建设费用(歼20为全新的生产线)、员工培养费用,而歼20后续订单的此项费用依然为0。此中逻辑,宣传歼31便宜的人是没想到,还是故意忽视呢?
从中美俄三个空军大国一贯的选择来看,中型战机只是兼顾对地功能,其主力还是几百架重型多用途战机(美国的200多架F-15E,俄罗斯的200多架苏-34/30,中国的300来架飞豹/歼-16)。所以,在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战机上,歼20改型会是空军几率更大的选择(美国在F-35上走了弯路)。
可能有人会说,5代机一外挂不就不隐身了吗,所以还是装备更便宜的歼16吧。首先,歼-16并不比歼-20便宜多少;目前的消息是,歼-20的价格大概在8亿元/架范围,而歼-16的价格在6亿元/架范围。其次,歼20可以在战争前期采用隐身模式争夺制空权,中后期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外挂模式进行对地/海攻击,两种模式可以随意切换;美军目前的“首日隐身”概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歼-16显然无此效果。所以综合来看,歼20的性价比要高的多。
目前歼20只是刚刚批量生产,产能和服役规模的增加都需要时间,我军军费的增加也需要时间,而且歼16的生产不占成飞的生产线,所以现在暂时会选择规模性的生产歼16多用途战机。但是从未来角度看,歼16的数量不易生产过多(可转向生产歼16D电子战型),大批量的生产歼20各种改型(含舰载型)才是最好的选择。(作者署名:利刃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