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风控斋 2017-12-24

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报道,2014年12月16日,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众银行”)正式注册成立。如今走过三周年,当初国家总理在微众银行总部,批下首笔线上贷款时“倒逼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革”的鼓励言犹在耳,作为国内首批民营银行的突出代表,微众银行在金融科技上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似乎并未真正撬动改变银行业的传统业务流程体系,定位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亦在传统银行巨头们开始着眼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布局下,有着同质化并形成竞争的趋势。

遵循着以同业合作为依托塑造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战略理念,自2015年最大股东腾讯旗下的QQ和微信上线个人信贷产品微粒贷始,在内部注重科技投入技术支持,在外部达成合作以同业负债提供款项来源,微众银行形成了以微粒贷为主要单一的盈利模式,也是出于监管的政策压力与自我定位的综合选择,如今在传统银行业布局围猎场景金融的趋势下,却可能面临经营压力和重重风险隐患,微众银行是否还能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势头呢?

践行普惠金融的初衷与日渐趋严的监管压力

回顾当初,在2014年银监会正式启动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工作以来,监管方开放民营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既包含了利用其全新的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银行进行改革的目的,也是出于发展践行普惠金融的宏观考虑,意欲引导民营银行的资金流入小微企业,兴办小微金融解决初创的中小微企业面对传统银行“高门槛”融资难的问题。

包括微众银行在内,首批5家试点的民营银行依托高度线上化的互联网特征和特定区域提供特色服务,如成功发行首批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的华瑞银行,还有温州民商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小区居民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不难看出,监管方的有意引导,是微众银行作为互联网平台,与同业合作一头连接金融机构,一头连接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盈利模式的外部重要促成因素之一。

而在另一方面,随着民营银行的组建进入常态化设立,越来越多民企资本的涌入也引起了监管方的注意。出于保护资金安全的考虑,央行公布新政,于2015年12月25日起,作为银行全功能账户,办理存款的Ⅰ类账户必须到实体银行办理,无法进行远程开户——这无疑杜绝了微众银行通过吸纳现金揽储盈利的最后一点希望:这家互联网银行物理柜台和网点拥有量为零,只能通过各类较传统银行高收益率的存款产品,吸引他行银行卡资金转入,如AI金融评论在微众银行手机APP中所见到的,在理财栏目下提供存款产品“曲线救国”吸收活期和定期存款。

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微粒贷业务:微众银行扭亏为盈的法宝

无法开展铺设存款业务,又有着监管方对于民营银行对位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期许和有意引导,个人信贷产品“微粒贷”成为了专属微众银行这三年来的经营之道。

那么,对于微众银行来说,微粒贷的意义到底有多重大呢?在目前,微众银行对外公布的服务共分企业金融与个人金融两大块。除去目前显示仅限深圳地区申请的企业贷款服务微业贷外,在个人金融中有微粒贷、服务入口页面设置在某款二手车APP的微车贷、基金、黄金等投资服务,还有上述存款产品、养老保险等理财服务。

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它们各自在微众银行的经营结构中各自占了多大的比重?这一点从微众银行自2015至16年扭亏为盈的经营状况上可看出端倪。AI金融评论从微众银行官网公布的2016年度报告中发现,微众银行2016年营业利润为3.09亿元,而2015年营业亏损6亿余元;2016年净利润超4亿元,在2015年时净亏损5.83亿元。

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转亏为盈,靠的是2015年成立的微粒贷业务。微众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近520亿元,同比增加424亿元,增幅440%;各项贷款余额接近308亿元,同比增加269亿元,增幅达697%,主要贡献就是来自于微粒贷大量放贷,带来的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的大幅增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披露,微粒贷80%的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发放,微众银行联合贷款的规模仍在不断地增大。这一点也解释了2016年报里的同业负债之高,微众银行相关存款服务之势弱:客户存款将近33亿元,占比仅为7%;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拆入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项则超过385亿元,占比超过85%。

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继续往下看,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发现,同业负债不仅为微众银行带来充足的放款资金来源,减少了流动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传统银行与个人消费者的连接平台,微粒贷让微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手续费与佣金:

从该行的营业收入构成来看,2016年营业收入超25亿元,其中利息收入逾18亿元,占比约为75%;而非息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合计超过6亿元,占比约为25%,这一占比于成立仅仅数年的微众银行来说成绩实在突出——据AI金融评论了解,在2016年上半年,对于盈利模式成熟稳定的传统银行业,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也才达到25.73%,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12个百分点,且来源主要集中于代理委托、理财、担保承诺等业务。

不良贷款率0.32%背后的三重隐忧

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与微众银行手机APP仅限QQ及微信用户登录的限制做法类似,将流量入口设置在QQ钱包与微信钱包页面的微粒贷,于以其为主营业务的微众银行而言,凭借着这两款月活跃用户量在8亿以上的国民级社交软件,相比较其他众多现金贷,在获客成本及渠道上已经赢在了起跑线,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微众银行成立三周年, 依靠微粒贷“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吗?

由此将重点转向技术投入和放在已捕获客群利率差异化定位,与蚂蚁借呗一样,微众银行亦在微粒贷上设置了准入门槛,采取“用户邀请制”,结合央行征信数据、公安数据等传统数据和腾讯信用评分筛选“白名单”,得到优质贷款用户反映在年报上的成绩为:截至2016年年末,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32%,而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同期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

交出了如此抢眼漂亮的成绩单,一头连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吸纳大量贷款资金赢取佣金与手续费,一边筛选优质贷款用户不断扩大自身资金规模和贷款余额,微众银行这样定位为互联网平台以微粒贷为主要核心业务的盈利模式真的就一帆风顺,继续“一招鲜吃遍天”下去了吗?

传统数据征信的局限

事情的发展似乎并不那么理想。民营银行自身发展的不足,表现在了领头羊微众银行关于微粒贷的征信数据来源上。

“实际上,微粒贷就是用了微信数据和少量的白名单,算法相当简单,核心是征信在朋友圈中的传递关系,往往一度好友就足够了。"

“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与大数据)四大科技力量配备的Fintech能力固然亮眼,可在针对个人征信的风控源头,使用了传统信用评级方式的微众银行从出生时就摈弃了传统银行的保守与稳重,血液里带有追求便捷与冒进的互联网基因特质。

获得了商业银行牌照的微众银行,也获得了作为商业银行出于业务办理的需要,查阅央行个人征信记录的权限。当被商业银行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同意与网上授权尽管在合规程序上并无二致,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签署一份书面授权比在手机屏幕上对一份也许不从会打开详阅的“用户协议书”划钩同意,更能让人意识到这一审慎操作代表的严肃含义,这也是微粒贷此前招致热议之处:微粒贷额度被查个人征信且留下查询记录后,有影响到房贷、信用卡申请的忧虑。

过于依赖于调用央行个人征信报告的作为微粒贷白名单的风控参考,还只会让微众银行忽略对长尾客户服务需求的开发。在2015年时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曾对外透露,央行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8.7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3.7亿人。除去服务好这批存在于央行征信记录里的用户,微众银行需要好好思考,该如何不忘监管当局启动民营银行试点时,期望其践行普惠金融的初心,将自己的产品服务延伸触及到那些央行征信记录以外的广大人群。

很明显,单靠央行个人征信数据等传统数据加腾讯信用评分来构筑微粒贷白名单准入门槛,微众银行距离真正的普惠金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个人信用弱相关的社交数据升维攻击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此前在《从腾讯征信到腾讯信用分,腾讯个人征信事业都经历了什么?》中提到,在微信和支付宝于金融征信领域的对垒中:

一边是微信支付依靠社交属性从消费生活进行自下而上升维攻击——依靠“公众号+微信支付”模式,并加入了小程序、社交广告、会员等营销能力来拓展品牌商家,增强与微信用户,也就是其互联网金融潜在用户群体的关系黏着;另一边是支付宝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具有征信强相关数据的公共设施场景和企业合作开始降维,逐渐服务于其信用城市、普惠金融。

据公开资料显示,同样采取主动邀请制,截止至今年4月,通过基于个人消费数据的芝麻信用体系进行大数据评估,形成了以芝麻信用分为重要参考的量化标准,蚂蚁借呗使用量达3亿用户,相对比,走“精英路线”的微粒贷开通用户量约为7000万人次,在金融征信上,前者明显领先不止一个身位。

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交数据用以征信来建设互联网金融的道路依然不明朗,尽管嵌入到微信和QQ中吸足了流量,缺乏强金融相关数据依然是微粒贷当前在征信体系设计上的最大不足,也导致了微众银行不得不打起了以“勾选同意用户协议”模糊等同于授权查询央行征信的擦边球,有意推卸了提示风险的义务,从而引发了上述关于查询微粒贷信用额度影响大额贷款的争议。

传统银行围猎场景金融下的单一盈利模式

近期,传统银行业在金融服务场景化上动作不断,如招行发布6.0APP,通过提供扫一扫连接网点等服务将其塑造成为金融生活工具;又如银联统一银行业支付APP发布全新云闪付,意图凭借更为丰富的支付场景设计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银行开始发力围猎场景金融的大趋势下,它们要效仿支付宝,铺设种类繁多丰富多变的生活场景类服务,还要依托生物核身、大数据构建多维用户洞察等先进技术来迎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就在这传统银行开始发力围猎场景金融的大趋势下,如若继续以信贷业务为核心的连接者角色,做着一边赚取手续费一边享受着不断膨胀的资金规模的美梦,不正面解决负债结构单一、存款与理财业务薄弱的问题,微众银行恐难跳出民营银行的桎梏,这一全新的金融组织业态不仅不能倒逼金融业改革,还可能在传统银行业的围剿下走向消亡。

如何挖掘潜在客户群,开发不同渠道的用户资源,进一步开拓场景,与其他资产端进行合作丰富场景应用,提供触达层面更为宽广、应用场景更为丰富深远的产品服务,在服务更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战略道路上走得更远,是走过了三年的微众银行,在未来面临的最主要经营压力。

相关推荐

littletit / 0评论 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