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bingdata 2020-11-11

清华大学金融教授李稻葵,取得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不仅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常年深耕于现代经济学的改革与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模式制度、大国经济策略等,都颇有心得。

对于当今市场火爆异常、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AI)”概念也有独到的见解。在关于人工智能的大会、论坛上,多次发表演说,从更加学术、理性的角度,向观众阐述了人工智能的交互关系、应用前景、市场现状、发展趋势等相关概念。

由此引发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的地位?

一、 我们的人工智能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幻片中不可或缺的话题,“机器人三定律”、“逻辑与情感”、“人机对战”等话题,始终为我们所热议。在冲破人类设定的藩篱后,机器人变得与真人一样拥有心智,并开始寻求对人类的控制和奴役,《机械姬》、《我,机器人》、《西部世界》等热门作品,都遵循着这样的线索。

根据定义,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以“智能”为研究对象,其终极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像人一样 “聪明”,用“人”的视角去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并最终用于服务人类。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

但是,我们今天所掌握的技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如果要分类,我们仍处于“人工智能”最初级的阶段,李稻葵教授就断言,即使距离“无人驾驶”这种入门级的“人工智能”,我们至少还需要再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商用。

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想象中的无人驾驶

我们今天既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思维模式,也无法准确归纳我们自己编辑的人工智能。尤其是在文本翻译、语音识别、视觉辨析等方面,人工智能就是一个“黑盒”,我们只能通过大量的数据输入,得到预设结果的输出,而其中的逻辑过程,就像盲盒一样无从被掌握。

就像在围棋界大杀四方的“阿尔法狗”,在大数据处理方面所向无敌,却无法理解不同语境下,反问、嘲讽、双关等稍微复杂一点的修辞。

处在“初级阶段”的人工智能,却已经在“生产侧智能化”和“大数据分析”方面崭露头角。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产量中,有四成属于制造业的贡献,所以我国有着40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可以或者正被人工智能改造,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阿尔法狗围棋大战

另外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领域,是通过大数据的合理算法,针对消费态势制定合理的商业决策,来实现产品的精准定位。与消费相关的零售行业,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我国GDP的一半,达到了可怕的50万亿元人民币。

人工智能的商业运用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前提下,刺激着市场的资金大量涌入。

“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下热钱眼中的“香饽饽”,只要扯上一点关系,一个概念、一本企划书、一场激情演说,就能换来巨额的投资。

但在李稻葵教授看来,人工智能领域如今已经存在相当大的泡沫,很多产品匆匆推出,都以失败告终。所以我们要清楚得认识到,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肤浅,前路漫漫,需要摒弃浮躁和急进的心态,静下心来继续埋头苦干。

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未来人工智能

二、我们是否应该害怕人工智能?

影视作品里的人工智能,挑战起人的权威,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是我们的头号公敌。距离“人工智能”意识觉醒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担心,眼下的人工智能,仍然是一种没有思维“服务工具”,本质上与斧头、汽车、手机等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对于人有着很强的替代性,尤其在一些标准化、大批量、重复性高的行业,人工智能更加高效和稳定,并且价格更加低廉。

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说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类,则有待商榷了。

可以作为参考的是,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两次工业化的浪潮,更高效的机器作坊一度引起工人的恐慌,他们将失业、压榨和贫困的根源,归结到机器的身上,掀起一系列运动,打砸设备和厂房,想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中以1811年-1812年英国的“卢德运动”最为出名,他们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破坏。

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机械化工厂

“人工智能”在被大肆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同时,传统的“机器换人”问题又被很多人提起,一批极端的工业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一切新科技的反对者,又渐渐有了市场。

各种新闻媒介、影视作品,都在大力宣传着人机关系的“潘多拉魔盒”,从而将人工智能推向了对立面。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 “卢德分子”认知上的错误: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他们预想中的“失业潮”,相反,劳动力的转移和升级,带来了更多新的产业和岗位,养活了更多的人。新技术、新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效率的突飞猛进,也将人从繁重的工作之中解放出来。

我们今天的“8小时工作制”、大量的休假时间,都是工业化带给我们的福利。如今人类有大量的闲暇时光,去体育赛场拼搏、去进行文化艺术的创作、去进行环球旅行,根本溯源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技术向善”必然是当今乃至往后很长远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发展主流。我们无需去惧怕技术的发展,更不应该对人工智能心存芥蒂,“人机”的友好交互为我们未来社会绘制了美好的蓝图。

三、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工人何去何从?

李稻葵教授认为,现在的人工成本还是相当高的,以快递行业为例,快递员的起薪,能达到8000元,如果你勤劳一点,甚至能破万元。这个工资水准,远远高于清华毕业生的平均工资。这些拿着高薪的快递小哥,反而是最应该有“危机意识”的。

完整的物流运输,从揽件、分拣,到运输、投递,可以说都是流水作业,机械性非常强,因此也最容易被替代。很多快递公司,已经在这些方面大力开发,实现全部的智能化,过程中几乎不需要有人参与。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压缩了成本,让物流的价格进一步降低。

商业化之下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资金、价格、技术、市场都是白热化的战场。任何企业都不会是慈善机构,不会为了所谓快递小哥的“福祉”,去高薪养着他们。可以想见的是,一旦智能化物流技术成熟,快递行业无疑将面临一次大洗牌。

不止是快递行业,很多产业工人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可以断言的是,人工智能并不能改变人的主体地位,但在短时间内,也一定会夺走一部分人的饭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上涨,劳动力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很多企业已经不堪重负,在积极寻求替代的方法。

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快递行业

作为产业工人,在大浪淘沙之中,要能屹立于时代潮头,就必须积极拥抱新的技术。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在一些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在积极推进智能化制造的过程中,虽然减少了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但对于业务和技术都熟练掌握的复合型人才,相较以往却更加渴求。

通过主动学习和提升,掌握较高技能的产业技术,非但不用担心机器人的“抢岗”,反而会被各家企业追捧,将机器人“踩”在脚下。

从政策层面也应该加强引导,在教育领域大做文章。结合人工智能商用科技,在高校、职校普及“产教融合”的双元制教育,打造一批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

在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职业工人的基础素质,一定程度了决定了国家的工业实力。如今日本、德国的发展,正是依赖了职业教育的发达,培养了一大批素质极高的“蓝领工人”。

人工智能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德国工业生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