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神人,活到120岁,每天只吃这个,临死前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庄时利和的碎碎念 2017-12-24

《荀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叫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很好理解,就是说如果你活得太久了,那么你的经验、资历等都会非常丰富,超出常人一截。当然,这是好话,还有不好的。小编生活的这个地方有种说法,说如果老人活得太长了(一般指超过90岁),那么其实是把子女的寿命提前过完了,因此对子女而言不是好事。

当然,这只是小编这里江南地区的民间说法,搏各位看官一乐而已。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长寿老人还是比较照顾的。举个例子吧,在汉代,如果老人年龄超过60岁,政府会发根特制的拐杖给他。据史料记载,此物既是实用工具,又是身份凭证。有了他,如果老人犯了啥事,政府不能追究他的责任,更不能杖责等动刑。有了它,老人的家里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税福利。这是汉代。

到了明朝,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所以对于养老问题特别重视。明朝规定,官员父母如果年龄超过60岁,那么他可以把自己的薪水分成两部分,除了自己领的,剩下的可以由父母所在州府的领,然后交给自己的父母。另外,明朝还在全国广设养济院,年满60,或者没有子女的都可以去,据史料记载,仅明成化十六年,单单是京城一地就赡养鳏寡孤独的老人近7000多人。这福利不可谓不大啊!

那既然政府这么支持,咱百姓自然也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啊!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叫郑晓的官员写了本书叫《今言》,里面就提到了这么一件事:说在连云港海州地区,有个叫王士宁的人,既不喜欢吃,又不喜欢喝,一辈子就一个爱好,那就是养生。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活到200岁。

为此,他遍访名山大川,到处寻找世外高人。据史料记载,有一天,他在四川的一座雪山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住在石洞里,身材、皮肤各方面都像小孩子,而且鹤发童颜,一看就知道是个得道高人。王士宁仔细观察着老人,他发现,老人的石洞里陈设非常简单,就一张床,连煮饭的地方都没有。而在石洞口角落里挂着一袋类似干面的东西,老人饿了,就吃一口那干面儿。渴了,就喝口洞前流过的小溪水。

据史料记载,王士宁乘着老人夜里睡觉的功夫,把那袋干面给偷了出来,然后一口气跑到山东济宁,找了个破茅房住了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士宁也学着老人的样子,只吃干面,别的一概不吃。当然,他也不结婚,就这样一个人过着。

到了成化七年(1471年),宪宗皇帝听说了王士宁的事,便命人去请教长寿之法。王士宁回答了十个字,“静坐寡欲望,坐久瞑目闭息”,官员还想再问,发现王士宁已经死了。据史料记载,王士宁生于1364年,死于1483年,活了一百二十年,无妻无子,无酒无肉无欢,值不值得,小编觉得还真不好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