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就胖 2017-12-04
兰州拉面≠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的做法可谓相当讲究,当然了,必不是讲究在那把牛肉切的薄如蝉翼的出神入化的刀工上。兰州牛肉面在清朝嘉庆年由陈维精陈监生始创,并由马保子马大爷一家改良,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
兰州牛肉面的汤需要用牛肉、鸡肉和牛骨熬制5个小时,配料多达70多种,而每种的比例都极为精确,差一点都不是一个味。一个资深的牛肉面吃客会在凌晨两点就在面馆门口等待,以便于自己能在面馆开门的那一瞬间冲进店里吃到清晨的“头锅汤”做出的面,而随后的汤会因为不断加水而变淡。正统的兰州牛肉面须用蓬灰水和面,经醒面、跐面、溜面、出条等工序后,做成面棒,用双手拉伸并对折3到7次,拉出形状、粗细不同的面条,面条种类更是有“二柱子、二细、三细、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荞麦棱子、一窝丝”等诸多分别。
摄于兰州市吾穆勒牛肉面
(别再吐槽“兰州拉面”宰一头牛可以吃一年了,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吃的是牛肉汤。想吃肉,像兰州市马子禄牛肉面店的价格是8块/两,吃多吃少任君选择)
政策扶持打造“拉面县”
在距离兰州250公里外的青海省海宁市的山坳里,有一个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全县20万人口,1/3在外做拉面,这里就是“兰州拉面”的故乡。
上世纪八十年代,化隆人开始把拉面生意推向全国。起初叫青海拉面,后来因为兰州牛肉面名气更大,就索性换上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目前全国各地有近4万家来自青海化隆的“兰州拉面”。去年拉面大军从全国各地“拉”回5.7亿元,是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倍。
化隆拉面成功的背后,不可或缺的是政府的经济支持。只要是做拉面生意,化隆人就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得到三五万元的贷款,第一年的利息由县政府出。这样的政策已经持续了20年,仅去年一年,化隆县预计拨出的“拉面贷款”就有2000万,每年政府的利息补贴要500万。拉面户的专项贷款由政府公职人员提供担保,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公务员的工资担保。这些公务员退休后,再带着家人去投奔帮忙贷过款的拉面老板们,协助再开店。除贷款外,拉面户还有专属的信用卡,允许两个月还一次款,若无不良记录,一次可以取10万,透支25万。
如 2000年,时任县长的马吉孝牵头给外出的人们做了一张“通关文牒”。他在劳务输出证上写了一篇“县长致辞”,恳请本县劳务人员所到之处的有关部门,对他们异地创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接着教育、林业、土地等9个部门都盖了公章,证明持证人员身份合法,请当地接纳、照顾。再如2015年,化隆县有89个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被派到全国五十多个地区设立拉面办事处,专门负责拉面户的后勤工作。
经营方式独特,“连锁”长盛不衰
1.营业时间超长。晚上营业到深夜的很普遍,靠延长营业时间获取利润。
2.家庭化经营。夫妻兄弟父子等齐上阵,不雇佣外人,保证利润不外流。
3.口味大众化,本地化严重。各地的“兰州拉面”事实上并不主要靠卖牛肉面为生,更重要的是推出了适应大众口味个各类炒菜、盖浇饭,甚至推出烧烤,这在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馆是基本看不到的。就像麦当劳,在中国也推出了各种饭和违背传统的新式汉堡(正宗汉堡必须是牛肉饼)。
4.走低端路线,保证销量。南方面食少,兰州拉面能满足部分饮食要求低的顾客需要。一线城市,8-10元的价格很难吃到除路边摊盒饭以外的盖浇或炒菜,但可以轻松吃到一碗管饱的拉面;北方虽然面食多,但兰州拉面价格始终稍低于当地主流面食价格,薄利多销。
5.铺面选择。兰州拉面馆的位置基本处于繁华地段的外围或居民区旁,没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位置,作为主要经营成本的房租较低。
6.制作成本低廉。兰州牛肉面的汤,需要用牛肉、鸡肉和牛骨熬制5个小时,而青海拉面的汤主要靠牛油和胡椒粉等调料的勾兑(摘自东方宫负责人原话)。如果一碗兰州拉面的成本是5元,青海拉面的成本可能就是2元。所以在低价的快餐市场,青海拉面能赚钱,兰州牛肉面就会亏本。
7.有严格的行业内规定。坊间传闻为50米之内不能出现第二家“兰州拉面”。
8.形成一股紧密团结的势力。这个不必多说,大家想必略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