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大战|一战成就滴滴,二战围剿滴滴

VTEC 2018-04-17

【猎云网(微信:ilieyun)北京】 4 月 16 日报道(文/饶翔宇、丁琪)

山雨欲来风满楼,平静了许久的网约车市场如今又掀起了波澜。

从去年 2 月,美团打车试点南京网约车市场,到今年年初与滴滴在上海激烈的补贴大战,再到后来的首汽、易到、携程、高德陆续跟进,纷纷推出各自的网约车出行服务,并出台各种优惠的补贴政策。在滴滴收购Uber(中国)后,网约车的江湖一时间又变得风气云涌,热闹非凡。

台上唱戏,台下围观。如今台面上的角儿们献上的种种戏码与当年的烧钱争市场的情况简直是如出一辙。如果把早期的野蛮生长比作是网约车的一战,那么如今各路诸侯相会的局面则可谓之二战了。

只不过,一战成就了滴滴,二战围剿了滴滴。

从 0 到1,一战成就滴滴

2012 年的世界是怎样的?

对于习惯了如今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捷的人们来说, 2012 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效率低下到难以忍受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支付宝才刚刚获得央行颁发的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微信才刚刚上线相册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两年之后才上线支付功能;至于打车,快车、专车、顺风车是不存在,能打的只有出租车,姿势只能是路边招手。

招手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姿势,但对于嗅觉敏锐的人来说,那是一个商机。程维、陈伟星、王炜建等人属于后者,他们想换个姿势。于是,嘀嘀、快的、摇摇招车等几十上百个网约车平台应运而生。

2012 年 9 月嘀嘀打车上线,在嘀嘀打车北京地图上,总共亮起 16 盏灯。整个北京, 6 万多辆出租车,只有 16 个司机在使用嘀嘀。上线半个月后,一名的哥直接冲进办公室,把手机摔在程维桌上,“怎么办吧,一天用了我 10 兆流量”。对出租车司机,在不但接不到活,还要一个月花几十块流量费的情况下,程维的做法显然是惹恼了的哥。甚至还有的哥报警,说程维就是个骗流量的。

程维寻找突围的缝隙,他每天给员工发 300 块钱,让他们用嘀嘀打车叫车,绕北京二环、三环、四环跑,打完一辆再叫一辆,“员工坐车都快坐吐了”。随后,程维恳求北京西客站,花了 3000 元租了一小段过道。每当有出租车驶过过道,嘀嘀员工就冲上去,敲开玻璃塞传单,推荐司机安装打车软件。北京的冬天,穿堂风足以把皮肤吹裂,程维他们刀口舔血,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早期市场推广。后来的程维将这段经历称为在“血海狼窝”里求生存。

于此同时,摇摇招车已获红杉资本 300 多万美元融资,为了争夺市场,甚至给北京 5000 个司机买了智能手机,在FM103. 9 北京交通广播进行 24 小时全天候广告轰炸,每隔 1 小时播一次。在首都机场出租车等车的蓄车池打出“一个月多赚 1000 块”的广告,给师傅们安装软件。

另外,远在杭州的陈伟星创办的快的打车因为项目得不到技术团队的支持,团队成员一度缩减到只剩下 2 人。随后,他找来拥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吕传伟,快的之路才一步步好走起来。

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通之后,网约车的发展也正式进入了快车道。一场腥风血雨的兼并、收购、淘汰、出局此起彼伏在市场争夺战中上演。从 2012 下半年开始到 2014 年初,一年左右的时间,巨头资本进场之后,直接开始清场,简单而粗暴:补贴大战。这几乎让没有巨头资本支持的其他所有玩家瞬间出局,只剩下嘀嘀和快的。

在复盘这场争斗时,有人认为这其实也是移动支付市场上腾讯与阿里巴巴的战争,在腾讯与阿里巴巴的支持下,这场移动支付的“启蒙”战争,以线下支付为场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鼓励乘客用微信支付,滴滴自己补贴给每个用户 5 元。在此力度下,仅一周之内,订单就涨了 10 倍,到第二周订单涨了 50 倍,订单平台瞬间从 10 万级别变成 500 万级别。那段时间就连快的自己的员工都开始改用滴滴。

截至最疯狂的 5 月底,滴滴、快的共补贴超过 24 亿元,其中滴滴补贴 14 亿元,快的补贴超过 10 亿元,两者共占总体累计用户市场份额98%以上,滴滴打车领先快的打车约38%的市场份额。

2014 年 12 月,滴滴打车获得Temasek淡马锡、DST以及腾讯主导 7 亿美金D轮融资; 20 天后,快的也宣布获得了由软银集团领投,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老虎环球基金的 6 亿美元C轮融资。

有了新一轮的支持,双方的补贴竞争更加激烈。无论是对出租车打车的加价补贴,还是专车业务的鼓励补贴,双方的竞争又到了白热化的境地。然而,新的价格大战还未持续多久,迫于资本方的压力, 2015 年情人节当天,滴滴快的宣布合并。

“我以为滴滴和快的竞争就是总决赛,合并后可以好好建设家园了,没想到只是亚洲小组赛。”程维在夏季达沃斯发言。就在滴滴和快的疯狂对决的这一年,国际打车软件优步“趁乱”也进入了国内市场。

2015 年 3 月人民优步降价30%,订单量呈几何数上涨,在 2015 年的整个上半年Uber中国烧掉了近 15 亿美金。被誉为“斗士”的特拉维斯·卡拉尼克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待在中国,并直接提出要入股滴滴40%的要求。

从血海里杀出来的滴滴显然不愿接受近乎于卖身的股权交换。于是,滴滴带着长枪短炮迅速进入新的战争。根据第三方机构道琼斯风投资源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当时,优步中国估值 82 亿美元,累计融资 12 亿美元;滴滴估值 280 亿美元,累计融资 85 亿美元——在双方充实的资本弹药下,有评论甚至将两者的“烧钱大战”比喻为“核战争”。

价格战以异常激烈的方式进行,盈利成了放置于任务栏里的最后一件事。在 2015 年 10 月,滴滴快车将价格从1. 5 元降到0. 99 元,人民优步每公里1. 8 元的单价坚持半年之久,直至 2016 年 3 月,滴滴开展起半价优惠,逼迫优步必须降价。

2016 年春节前,在杭州,滴滴仅一周就要烧掉一个亿。年后,滴滴资金一度吃紧,优步又猛烧一周。根据媒体的报道,仅在 2015 年,两者的亏损之和就已经超过 200 亿元。

在前线如此持续烧钱的同时,也烧光了背后的各路资本们的耐心。 2016 年 5 月,滴滴、Uber共同的投资方苹果再次注资 10 亿美元给滴滴,而这举措也被一些分析师认为,Uber在中国的前景已不容乐观。之后不久,滴滴宣布将收购Uber在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并在中国运营。滴滴将向优步投资 10 亿美元,Uber将取得新公司20%的股权,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估值将高达 350 亿美元。

2016 年 8 月 1 日,美媒报道,中国的网约车大战终于落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