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史各种视角下的历史学 2017-12-04
很少人知道,被称为忠君爱国、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曾经一度抗旨不遵,见死不救,临阵脱逃。
曾国藩在衡阳时,曾在吴三桂攻打清政府的练武场上练兵。当时,郭嵩焘建议他,也跟着吴三桂在衡阳造船的事迹,在衡阳和湘潭建了两个船厂,组建水军,曾国藩照着做了。不过,他还没来得及练出一支像样的军队时,太平天国的军队在长江中游地区所向披靡,军队士气大涨,清政府已经没有招架之力。当石达开率军西征,正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杀来,甚至一度占领了安庆、九江等重要地方。1853年8月,当石达开大军到武汉时,武汉情况十分危急,曾国藩收到圣旨,旨意要求他联合湖广总督吴文镕一起救武汉之危。不过这一次,曾国藩按兵不动,拒不执行圣旨。
后来吴文镕遭到弹劾,被派去镇守黄州,黄州大概是今天的黄冈地区,吴遭到太平军的围攻,四面临敌,紧急中向曾国藩求助水军夹击太平军,但是曾国藩当时没有出兵,吴文镕最终投水自杀。 1853年10月,朝廷下圣旨,命令曾国藩“驰赴湖北,合力围攻,以为武昌策应。”不过,这一次,曾国藩还是抗旨不遵。
一个月后,曾国藩又收到圣旨,朝廷命令他的军队“自洞庭湖驶入大江,顺流东下,只赴安徽、江西、与江忠源会合,水陆夹击,以期收复安庆等城。”
紧接着,1854年1月,曾国藩又接到圣旨,朝廷命令他即刻由长江而下,和闽浙一带的台勇会合,肃清江面。
第一道圣旨下达时间为1853年8月,第四道圣旨下达时间为1854年1月,也就是说,短短半年内不到的时间,军情紧急,朝廷下达四道圣旨给曾国藩,但曾国藩都拒不执行。抗旨,就是不忠,这些举措,与后世称他为忠君的称号,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对曾国藩而言,抗旨的后果,轻则训斥罢官,重则入狱。他知道,当时太平军占领半壁江山,朝廷缺兵少将,正是用人之际,朝廷也不会把他这个湘军官员怎么样。因此,在朝廷圣旨频频下达之际,曾国藩耍心机,频频上奏折,说湖南查办土匪的事情还没完。
不过,和天平军在江浙皖一带占领半壁江山而言,湖南的土匪简直是小儿科,这就是说,曾国藩当时拿土匪当理由,真有点不顾大局,放在现在,革职查办不是事儿。曾国藩还在奏折里说,“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对他抗旨之事就不追究了,还安慰了他许多。
实际上,曾国藩坚持的是“毛羽未丰,不可以高飞”的理念,要坚持在兵强粮足的情况下才出站,只是太平天国扩大的太快了,战线很快蔓延到湖南湖北一带,没给他多少充足的时间。1854年2月,曾国藩终于出兵,从衡阳出发,水军五千人,陆军五千人,还有长夫等近七千多人,大小三百多条船,浩浩荡荡,从湘江而北上,直奔长沙城,此时,太平军已经由湖北杀入湖南,包围长沙,曾国藩士气正旺,迎接他的,却是兵败差点自杀,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