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 央妈要加息的消息成了乌龙?

扑克投资家 2018-01-12

中国已经两年都未曾再调整过基准利率,最近因为中国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一句“短息存在加息空间”的一句话,一夜之间央行要加息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据中国日报报道称,中国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称,短期内有提高利率的空间,因工业产品价格和企业利润自去年以来改善。同时,央行高层研究人士近期一致认为,更高的利率将有助于挤出资产泡沫、抑制债务扩张。

但文章并未指明是上调基准存贷款利率,还是只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中国央行上一次上调基准存贷款利率是在2011年7月6日,当时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注: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去年11月在财新峰会上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在实施上稳健略偏宽松。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伴随信贷的易获性,导致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价格上扬相互,进而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

不过,几个小时后,中国日报又刊登了另一则更正报道。报道澄清,此前理论不能解读为“短期内有加息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央行系统官员近期首次对利率问题进行吹风。去年年底,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公开场合表示,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调控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资产价格等因素,而是要看金融周期。而金融周期的背后是银行广义信贷,资产泡沫的背后就是银行的过度借贷,且过度借贷往往是由超低利率引起的。假如利率长期处于低位,即使使用了各种宏观审慎手段,效果仍是事倍功半。

央行今日公开市场操作连续第12日停做 短期货币政策基调不会变

央行今日公开市场操作连续第12日停做,到期的1300亿元逆回购实现自然净回笼。

自2017年12月21日以来,央行逆回购到期持续造成资金净回笼,累计净回笼规模已达10600亿元。

日前中国央行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昨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市场人士指出,随着净回笼的累积效应显现,资金面宽松程度已开始收敛,未来将继续回归紧平衡,预计到本周后半周或下周央行将重启资金投放操作。

中国央行连日暂停逆回购操作净回笼资金,是因为银行间资金面平稳。在宏观经济和外部环境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基调不会变,利率政策也不会有变,所以昨天市场有关加息的讨论其实并不现实,毕竟通胀、经济和中美利差都远没有加息迫切性,更何况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变动已经足够顺应美联储加息了。

那么,中国人民银行今年是否会上调人民币基准存贷款利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经济学家们是怎么说的?

赞同加息方

中金公司:年内基准存贷款利率各上调25个基点

基于对2018年增长和通胀更高的预期,我们预计今年央行可能会上调基准存贷款利率各25个基点,时点或在美联储3月或6月加息以后。此外,维持2018年间7天逆回购利率上调30个基点的预测不变,其上调时点可能会与每个季末美联储加息的时点有所“重合”。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可以从“量”和/或“价”两方面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即中国货币政策退出宽松在操作上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利率,也可能通过收紧信贷额度等方式间接收紧货币条件。但无论哪种情况,结果是加权平均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都将继续上升。

中金公司将2018和2019年的中国CPI通胀预测从原来的2.5%和2.4%上调至2.6%和2.8%,将2018和2019年的名义GDP增速均上修为10.9%。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改善、投资回报率上升,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走强,将2018年底美元/人民币汇率预测从之前的6.48调整为6.28。

摩根士丹利:今年三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分别加息一次

中国央行会在2018年三季度和2019年一季度分别加息一次。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实际贷款利率(扣除PPI)已低至-2.1%,创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实际存款利率(扣除名义CPI)已经连续7个季度在负值区间附近徘徊,创2011年以来的最长纪录,而扣除核心CPI的实际存款利率已经低至-0.7%,刷新最低纪录。

回望中国货币当局的操作历史,当实际GDP增速明显高于实际贷款利率,或实际存款利率降至负值时,加息周期往往就会开始。历史上,2004年10月、2006年4月和2010年10月均是如此。目前实际GDP增速与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巨大差值,以及实际存款利率长期为负,都表明政策利率上调已经呼之欲出了。

中信证券:非对称加息可能更大贷款利率不宜大幅提升

预计2018年央行会启动非对称性加息。若国内CPI如约回升至3%左右的水平,当前1.5%的存款基准利率则相对处于十分低的水平,较大的负利率将进一步加剧银行存款来源萎缩、负债端压力加大的困局,提高存款基准利率有助于银行增强吸储能力,缓解负债荒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快上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贷款利率不宜再做大幅提升。

中国央行分别在1991年、1993年和2007年进行三轮非对称性加息。其中1993年和2007年进行的两轮5次非对称性加息均是以多加存款基准利率、少加贷款基准利率的方式。1993年非对称性加息以抑制通胀上涨和经济过热,2007年人民银行通过非对称性加息以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稳定经济增长。

国泰君安:下半年央行可能会对称加息一次

今年下半年中国央行可能会对称加息一次。从国内经济基本面来看,尽管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有一定下行压力,但制造业投资、消费、出口均向好,构成经济复苏坚实动力,中国经济的内生动能是向好的。

从货币政策“锚”来看,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货币政策收紧成为全球大趋势,外部压力形成加息要求;国内产出缺口已连续三个季度为正,通货膨胀风起青萍,也构成加息要求。

从市场利率来看,受金融去杠杆影响,过去半年至一年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大幅走高,而存贷款基准利率一直未变,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利率长期倒挂,会扭曲金融机构行为,从理顺利率传导机制角度,也要求加息。

反对加息方

西南证券:央行不应再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政策工具

存贷款利率事实上已经明显攀升,实体经济加息实际上已经发生,央行无需、也不应该再度提升基准利率来加大实体经济负担。而且,自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开始,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已完全市场化运行,央行不应再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政策工具。

从贷款端看,随着债市利率攀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6年三季度的5.22%攀升至2017年三季度的5.76%,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6年四季度5.44%攀升至2017年三季度的5.86%,贷款利率明显攀升。

从存款端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于存款具有高度替代性产品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变相上升,特别是近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收益率的提升事实上已经对存款形成明显挤压,银行在竞争拉存款过程中势必导致存款利率攀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贷款利率已经影响到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当前金融去杠杆促进“脱虚向实”方向十分明确,货币市场利率尽管近期似乎高位震荡,但整体上行压力仍在。贷款利率也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上升趋势,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预计未来央行在审慎监管框架下推进金融去杠杆也不得不兼顾考虑保持宏观流动性水平整体适度。若非特殊情况,央行在2018年不太可能上调基准利率,上调流动性工具的操作利率也会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时机,比如针对美国加息时点等。

并且由于当前公开市场和结构性工具较为丰富,中性政策下准备金率在未来调整的必要性也下降,而准备金率调整由于其较基准利率更强的市场信号,使用则更为谨慎。

招商证券:物价温和 房地产价格还存在下行压力

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下,货币政策更看重物价水平。历史上,央行在解释为什么加息的时候,通常会说CPI的环比折年率连续三个月超过4%,但依照目前这种通胀的走势,与连续三个月超过4%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除了2月份由于春节等季节性因素,CPI可能走高外,总体应该是不具备加息条件的。

理论上讲,加不加息要看国内投资是否超预期、土地购置面积是否超预期、国内经济是否持续向好,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是否持续上行。但现在这些信号都看不到。我们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总体上要弱于2017年,且房地产价格还存在下行压力,因此,中国不具备上调基准利率的条件。

根据外媒的一项调查,中国央行今年料将三次上调7天逆回购利率共15基点。

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实际上比较敏感,在目前的利率体系下基本等同于加息了,市场已经将其视为基准利率。伴随去年美联储三次加息,中国央行2、3、12月三次上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累计25个基点,使市场风向标7天期存款类机构利率债质押回购利率(DR007)年均值升至2.82%,全年走升近45个基点。

人民币:中间价破6.50了

中国央行今日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今天调升83基点至6.4832元,为2016年5月初以来最强。

很多对数字敏感的分析师惊呼,中间价破6.50了。这主要是受美元弱势影响。

不过,人民币中间价的强势并没有带领离岸、在岸汇率上涨,两地人民币汇率纷纷告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