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zhihua 2020-08-18
给对象的对象头中添加一个counter引用计数器,当该对象被引用时,counter+1,当不被引用时, counter-1
当对象的counter为0时,则说明该对象不可用,也就是垃圾对象。
缺点:容易引起对象之间的互相循环引用,造成死锁状态。
通过GC Roots的对象为起点,向下搜索,能到达的对象为不可回收对象,不能到达的对象为需要回收的对象。Java中就是通过可达性分析算法来判定对象是否存活的。
无论是通过引用计数算法判断对象的引用数量,还是通过根搜索算法判断对象的引用链是否可达,判定对象是否存活都与“引用”有关。
在JDK1.2之前,Java中的引用的定义很传统:如果reference类型的数据中存储的数值代表的是另外一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就称这块内存代表着一个引用。这种定义很纯粹,但是太过狭隘,一个对象在这种定义下只有被引用或者没有被引用两种状态。我们希望能描述这样一类对象:当内存空间还足够时,则能保留在内存之中;如果
在JDK1.2之后,Java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这四种引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第一次标记:使用可达性分析算法分析之后,判断对象不可达。
第二次标记:finalize()方法(上诉或者对象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该方法会被垃圾回收器去调 用,并且只会被调用一次。所以可以在finalize方法中,重新建立可达性关联,那么就完成了自我 救赎。否则被第二次标记。
使用复制算法的垃圾回收步骤:
当Eden区发生垃圾回收之后,会将Eden区和Survivor其中的一块区域中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 Survivor区域
然后将将Eden区和Survivor其中的一块区域中的对象完全清理掉。
缺点:内存分配时会浪费新生代的10%的空间。
最基本的算法,主要分为标记和清除2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缺点:
效率不高。
产生空间碎片。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会导致大对象可能无法分配,提前触发GC
老年代没有人担保,不能用复制回收算法。可以用标记-整理算法,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然后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当前商业虚拟机都是采用这种算法。根据对象的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
新生代,每次垃圾回收都有大量对象失去,选择复制算法。
老年代,对象存活率高,无人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采用标记清除或者标记整理算法
在JVM的内存分配时,也有这样的内存分配担保机制。就是当在新生代无法分配内存的时候,把新生代的对象转移到老生代,然后把新对象放入腾空的新生代。
minorGC
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很快就回收了,新生代回收的频率高
MajorGC
老年代的垃圾回收 比minorGC慢10倍
fullGC
整个JVM的垃圾回收。 整个堆(minorGC和majorGC)和方法区的垃圾回收。
system.gc()
老年代不够用
当新生代的对象无法被老年代担保成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