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之后, 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从此不用自问自答 2017-12-19

《七步诗》之后, 曹植的结局是什么?

曹植,字子建,生母武宣卞皇后,是曹操的第四子。曹植作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著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并与其父曹操、兄长曹丕,被后人合称“三曹”。

曹植诗以笔力雄健、词采画眉见长,我们今天看到的《曹子建集》,为宋代人编撰,其所留三十卷诗文今已佚失。

曹植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所作《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以豆、萁喻兄弟,以萁燃煎豆比喻曹丕与曹植二人相争的形势。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七步诗》说是曹植所作,但一来常理不合,二则史料残缺,并无明证,因此,学界对其是否出自曹植之手尚有疑虑。本文仅讨论曹植在争位世子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和其最终的结局,姑且认为这首诗出自曹植之手。

从《七步诗》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兄弟二人在争夺世子之位时的惨烈血腥,所谓“相煎”,恐怕也不足以概括,那么夺位失败的曹植将面临曹丕怎样的报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总有些新的问题留给后人悬念,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就是如此:曹丕在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即病逝,而曹植则是在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陈王后,于当年十一月病逝。曹丕既然对曹植行报复之事,至于“豆在釜中泣”的“相煎”之言,然则为何曹植能够得离四十一岁的寿数,还在曹丕之后离世?

因为打击并非致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建成铜雀台,召集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便身处其中。

史载曹植略加思索,便是一篇《登台赋》,一挥而就,由此得曹操寄予厚望,认为这样的才气,是可以拿来当继承人的。建安十六年,曹植随父征战沙场,至建安十九年,改迁临淄侯,手下也得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曹操数次欲以曹植为继承人,但由于其短于政治、军事家所有的铁血、敏锐,终于放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以曹植挂帅解救曹仁,但曹植却于战时喝得酩酊大醉,为曹操所恶,失去了争夺太子的资格。

曹植与曹丕争位时间虽短,但势力委实不小,曹丕虽称帝,对这个弟弟自然不放心,遂先剪除曹植的势力,如丁仪、丁廙兄弟等,再外迁曹植。曹丕对曹植严加监视,本待一劳永逸,无奈其母卞氏力保,终只是将曹植数次外徙。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受封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但他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在封王回鄄城途中写下《洛神赋》,向洛神倾诉其理想的最终破灭。曹丕在登基后,就着力解决王朝稳定问题,藩王也在其列,他收取藩王的行政等权力,使藩王手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兵士以备不虞——曹植也在此列。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植以为黑暗时期过去,上书陈词,以期才学得到施展,但不料仍为魏明帝所忌,防范、限制犹甚于曹丕在世。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迁东阿王,终于对朝政死心,转而潜心研究儒典,于公元232年11月,在忧愤之中病逝,史称“陈思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