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场大战

VTEC 2017-12-18

1938年5月,日本政坛出了一件大事,军部的首脑人物杉山元倒台了。

杉山元,日本陆相,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侵华“主战派”,以优柔寡断著称的首相近卫文麿,一直对杉山俯首听命。

但这一次,杉山居然被近卫扳倒了,消息传出后,日本各界大哗。

只有日本最高层的几个人知道,近卫这次能得手,是他在一件大事上,同天皇达成了一致。为了配合近卫的行动,天皇派出了梨本宫守正亲王,向杉山口头传达了圣旨。

这份圣旨只有一句话:“立即辞职”。(贴士:再厉害的日军将军,也不敢向天皇说一个“不”字,这要从日军的立军精神说起,详情请关注《成魔之路——日军残忍成性大解剖》。)

杉山吓出一身冷汗,赶紧递交辞呈。

据近卫回忆,自己同天皇达成的共识就是——从中国脱身,这场仗,已经打不下去了。

正是这个近卫,前不久还信誓旦旦地发表声明,宣布把战争进行到底,不惜同中国打五年、打十年,打一场持久战。,为什么这么快就反悔了呢?

近卫没有向人解释,他默默开始寻找新陆相的人选,

几个人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来。

寺内寿一:担任过陆相,但贪图战功,主张在华进攻到底,pass。

柳川平助:淞沪会战日本胜利的最大功臣,但因为南京大屠杀而臭名昭著, pass。

石原莞尔:陆军中的天才,但这次侵华战争中石原没有“战功”,还说过“灭日本者必近卫”。(贴士:石原为什么说这句话,详情请关注《逆天任务——日本首相派人带蒋介石到日本》)近卫皱了皱眉头,pass。

这么一来,近卫心目中只剩下一个人,“战功”赫赫,还是日军中著名的“中国通”,他就是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

近卫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为什么要赶紧从中国脱身的这个问题,板垣,会替自己回答。

1938年6月初,板垣回到东京上任,见到近卫,他说起了自己在中国战场的经历。

在华北,板垣率领着精锐的第五师团,一路攻城略地,却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兆头。这让他不断想起石原莞尔的两个预言:

一、就算国民政府剩下巴掌大的一块土地,也一定会抗战到底。

二、日军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最终自取灭亡。

在板垣眼中,这两条预言正一步步实现,国民政府节节后退,却仍坚持抵抗。而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背后,开辟了敌后战场,板垣自己,就在平型关,吃了八路军的苦头。(贴士:平型关这场仗,中国军队赢得并不轻松,详情请关注《中日百年战争全纪实》之《大捷幕后》。)

近卫也非常熟悉石原,他和板垣一拍即合。

二人达成共识,要在1938年内,逼中国投降,结束战争。

他们制定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板垣唱白脸,,调集大军扑向蒋介石所在地武汉,准备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用武力逼蒋介石投降。

近卫唱红脸,他秘密派人前往香港,通过中间人联系上国民政府,提出蒋介石下野,就可以停战的条件。

近卫和板垣设定的目标是:1938年年底,中国投降。

昭和天皇裕仁对这个计划非常赞许,他表示,不愿再见到“帝国雄师百万受制于中国”。要求尽早把在华兵力用到其他地方,那么,天皇想把在华日军用到哪里呢?

1936年起,斯大林开始不断向远东增兵,远东苏军的人数从1935年的24万,迅速增加到1938年的45万人。

关东军只有22万,却不断向苏军挑衅,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关东军甚至击沉了苏军炮艇,但每次日苏冲突,都是以苏军让步而告终。

1938年7月,日军调动所有机动兵力,投入武汉会战。东北关东军的装备、弹药,被大量抽调到关内。

斯大林抓住机会,派出苏军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布柳赫尔,在张鼓峰反击日军挑衅。

这场仗,苏军的兵力,是日军的三倍。

苏军有250架飞机、285辆坦克、装甲车,237门火炮。

而日军,只有37门火炮,一万五千人。

但让斯大林没想到的是,虽然这场仗苏军胜了,但苏军的伤亡,也是日军的三倍。(贴士:苏军的战斗力弱化,和进行大清洗运动,大批指挥人员遇害有关。参见第34集《神秘将军——一场促使斯大林结束大清洗的战役》)

关东军据此推算,只要日军兵力达到苏军七成,就一定能击败苏军。

虽然关东军的实际兵力,只有远东苏军的一半,但只要解决了中国,把关内的百万大军调到中国东北,日军就是苏军的三倍,对苏联的战争必胜无疑。

一旦远东告急,斯大林能将欧洲的部队,增援到远东吗?

这是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的讲话:“我带回来了和平”。他手中这份文件,是在慕尼黑和希特勒达成的协定,协定的目的正是,鼓励德国进攻苏联。

世界历史发展到了关键一刻,如果日本从中国脱身,与德国夹击苏联,德日法西斯,很可能在莫斯科会师。

8月17日,参谋本部作战指导课,制定了这份《关于终结战争的最高指导方案》,提出日本最重要的事情是“准备对苏作战”,但这需要“中日偃武停战”。

好战的日本军部也意识到:同中国打消耗战,是“皇国灭亡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