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发现 2016-12-05
王佑 钟瑞芳
今年4月之后,随着摩拜单车、ofo等各方势力的崛起,“共享单车”领域剑拔弩张,已有不少公司正在一线城市奋力厮杀。把公交、地铁、汽车等无法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给搞定,使共享单车也受到了资本的极力推崇,大战正在上演。
目前火势最猛的应数摩拜单车、ofo两大派系。前者是由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率先投资、创始人为财经记者出身的胡玮炜,已吸引到了摩拜单车CEO王晓峰等前Uber中国区一众高管的加盟。ofo则是由一群北大“90后”创办、校园共享单车项目起步且逐渐进入社区的新品牌。野兽骑行旗下的小蓝单车(bluegogo)、优拜单车、小鸣单车等品牌也都加入了这场继网约车之后最为热闹的“共享出行”市场中。
摩拜单车,这一在北上广深等投放量巨大的初期共享单车企业,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产品和投放数量随时会被超越,让摩拜人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2016第一财经年会”期间,作为演讲嘉宾的王晓峰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
“现在,摩拜单车不去想怎样盈利,市场、技术更新还是放在首位。”王晓峰说,公司现在的目标是每个城市投放10万辆。
每个城市先投10万辆
“几乎没有太多时间来睡觉,”从“2016第一财经年会”的演讲席走下来,再到嘉宾休息室,王晓峰的眼皮都快睁不开了,他尽量压低着声音与记者交谈着。他对记者说,摩拜单车已进入上海、广州、北京及深圳、成都,下一个城市会很快宣布,速度和广度是摩拜单车很看重的。
不加快速度就容易被反超,其他竞争者不会留出太多时间让摩拜慢慢扩张。
以ofo为例,早期用户就是北京地区的高校学生,现在已把战场从“校园”转入了“社会”。ofo的“小黄车”目前拥有8.5万辆共享单车,覆盖全国19个省市、21座城市的200多万用户。虽然最近ofo也开始向社会发放车辆,校园仍是其大本营。这对摩拜还算是一个好消息。
而投资方之一为凯路仕(一家涵盖自行车及运动装备的法国品牌)的小鸣单车也在上海、广州、乌镇等地安营扎寨。
优拜单车则主要运作“有桩”车,也获几轮融资,这种小绿车的主打目标是上海CBD商圈、产业园区,其股东中路资本则是上市公司中路股份旗下的投资平台,同时也是“永久自行车”这一品牌的控股公司。
在上海,摩拜单车的知名度似乎更高,它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投放了1万辆以上自行车,摩拜单车计划年底前将在上海完成10万辆的投放规模。届时上海也将超越杭州,成为国内最大的公共自行车共享城市、最大的智能共享自行车城市。今年8月16日进入北京市场后,也可能5个月之内完成10万辆的投放规模。王晓峰称,摩拜与北大、同济大学等也达成了合作,认证师生的使用价格低至1角钱,并将逐步拓展到其他大学。因此,ofo从校园到了社会,而摩拜则从社会扩展至校园,双方的市场在逐渐接近、重合。
烧钱接近两年,摩拜单车的现阶段目标是在各个城市先投10万辆,“也就是说,至少是60万辆的数字?”记者试探性地问他,“不,你还没算上新增的城市,所以整个投放数量我们其实并不太好估算,10万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这需要多久,王晓峰也并未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10月下旬开始,摩拜单车升级了单车硬件,推出摩拜轻骑,从外形看已比经典版更轻便,还加装了车篮,用太阳能充电技术来带动单车动力,30分钟0.5元的价格也要比一代单车便宜一半,每辆车造价1000元左右。
“你的价格这么便宜,怎么盈利呢?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也问了你这个问题,只是觉得,是不是现在公司已经想出了盈利的办法。”王晓峰一边轻轻摇头,一边笑着说,“如果我有30%的利润率,为什么要找投资者?为什么让他们来跟我们一起分钱?我们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继续发展,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所以说到创业项目,现在谈盈利还太早了。”
“这个行业不存在真正的壁垒”
北京、上海,每个城市的地铁站已演变成共享单车最为激烈的地面战场。10月某日的凌晨一点,两辆满载着共享单车的大卡车一前一后到达地铁站,分别卸下了几辆摩拜、ofo,卡车继续前行,再换至另一处地铁站。
而资本方也很快如获至宝地追投这一为数不多的共享交通产品。几个月的时间,几家主流的共享单车企业已获得了近30亿元人民币资金。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仅8月以来,ofo和摩拜共有8次融资,滴滴、小米看中了ofo,腾讯Facebook,还是滴滴打车,目前占据各自细分市场的“独角兽”也并非先发制人,依靠着多轮市场运作及大力砸钱才得以杀出重围。就像ofo,从校园共享单车起家的新公司也喊出了“90天内结束战斗”的口号。
对于一拥而上的各类参与者,王晓峰显然有些无奈,“中国有很多克隆者,见到你的生意不错,完全不去创新就直接去抄袭。你开一个川菜馆,生意很好,我也去开,一条街上有十几家川菜馆,大家都要倒闭。你开川菜馆,我调查后开个麻将馆,他再开一个足浴店,这样才会进入良性发展。”王晓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阶段,摩拜单车的自行车仍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以前因电机过重导致车身重达2.9公斤。如今找了个新办法把电机体积缩小一半,骑行体验也提高了30%。假设有更好的电机厂商和合作伙伴,与摩拜单车合作将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寻找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平衡”
想起摩拜单车,就会想起它3000元的高昂造价、自主研发生产单车这一系列标签,与竞争对手ofo仅仅200元、300元的单车成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被人抱怨车身笨重、骑行不便等不佳体验之后,王晓峰说迭代一直在进行,“现在的单车就好比iPhone的第一、第二代。而摩拜一直以来都在做优化创新,MobikeLite(摩拜轻骑)就是迭代产品,未来摩拜的骑行体验将会更好。”
但他也表示,单车作为一种硬件,迭代仍有一定困难,“与软件不同,它几天出一个新补丁,单车需要在运营效率及用户体验中寻找平衡点。有的用户希望更好骑,建议使用更轻巧的碳纤维,但这类单车的成本造价也很高。而且我们也要考虑到硬件迭代的速度问题。”
一些用户也抱怨,平时看着地铁站门口有不少单车,一到下班一辆也没有了。“这就涉及车辆的调度能力。摩拜也在研究,早期发展中摩拜能获取的数据还较少,最近几个月数据才逐渐多了起来,如今我们正在加紧用户数据的梳理,为智能调度做准备。”
摩拜单车现有的方式是,每人都要下载APP、一人预订一辆车,而这难以满足如大学生、其他集体活动时大家结伴出行的需求。未来是否可以一个账号预约多辆自行车?王晓峰则认为,下载APP、注册账号是没有任何门槛和困难的,预约多辆车和开微信端口的必要性似乎并不大。有人还建议摩拜开发出一种有后座的自行车,他则回答:“骑车载人违反道路交通条例,所以摩拜单车以前没设后座,以后也不会有后座。”
没有盈利模式,先把市场和技术抢下来,这或许是所有共享单车正在搏杀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