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促进教育大变革

kkkmmmjjjj 2017-09-14

人工智能将促进教育大变革

一场教育变革在悄然发生,这场变革不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改造,而是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这场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来自于近十年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长足进步;来自于具有强大的海量信息搜寻、物体空间辨识、音声转译应答、自动反应和精确执行的智能化机器人的大展身手;来自于这两个方面应用于知识集成与终身学习社会,导致了知识的全域协同管理、远程精确传送、跨界学科融会、情景模拟创设、仿真训练强化这些“深度学习”的愿景成为现实。于是,人工智能促进学习革命乃至教育变革的新趋势、新格局、新潮流就是不可避免了。

教育内容重构

智能化机器人登堂入室,知识集成形态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形态将相应发生什么变化?显然,知识形态决定教育形态,而今,智能机器人站在讲坛,不再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翻书查找知识点,而是可以海量信息自动搜寻;不再是让学生强记知识、背诵知识、考察知识,而是整理知识、融汇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从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不再是让学生走在狭窄的求学通道上,只是在课堂中学习、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而是采取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社群学习,学习的广度、深度、温度都将得到提高,真正建立起学习型社会,也真正实现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全民学习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重构

人工智能机器人促进教育实现长期以来无法实现的目标,也能解决教育长期困扰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包括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冲突的问题。智能机器人在教学上,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虚拟与仿真手段,课件中设置了大量的动画与模拟图像视频,同时在课堂和实验室中也布置了众多的VR情景,采取了游戏式学习、协同式学习、参与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手段,以强化学生的符号映射能力、抽象归纳能力、技能接受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梳理学生的内心深处,植入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综合素质增强与应用能力增强的统一。

教育方式重构

教育方式是判断一种教育成效优劣的重要指标,那么,人工智能的兴起可以从哪些方向转变教育方式呢?首先,人工智能机器人将碎片化的知识整理、归拢、筛选,比互联网只是展示海量信息要前进一大步,有利于学生需求的实现,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形成;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反复试错、反复纠偏,降低了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成本,可以实现“精准化学习”;最后,人工智能做的就是信息减量化工作,由海量信息压缩为适量的“盐”“钙”和各种维生素,那么,学生做题、抄书、背诵、训练的动作都会减少。这些都大大减轻教育的“苦累难”,让师生得到解放。

教育组织重构

由于学习和训练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的组织及空间布局也将出现重构。农耕经济时代的学园教育、书院教育三百多年和中国现代教育一百多年,都没有摆脱“规模学生、集体上课、听从教师、固定学校”的教育模式。而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展开更有质量的远程慕课、线上学习、情景互动、移动共享、局域交流、创客训练,学生可以个性化选择、差异化组合、项目化流动地安排学习的地点、场所、对象、同伴、导师、机构,那么,教室必定压缩,图书馆必将改造,实验室要向工作坊、创客室转变,学校的“围墙”和组织体系也将被跨越。重构,将成为未来学校的压倒性任务。

教育情怀重构

可能有些人会质疑“机器人的敬业态度和教学质量”,对此,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机器人在整理、选择、提炼知识方面具有“非凡的功能”。首先,机器人接受了人类“最强大脑”的设计,逻辑思维能力超级可靠,在知识的系统整合方面不同于一般教师;其次,机器人的“思维”,更多是“双脑”思维,即不仅(左脑)有逻辑,(右脑)绘图像,“双脑”并用,图文并茂,可以提供情景式教学、场景式训练;还有,机器人本质上是“机器”,在正常运转时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太可能受感情影响而偏好一方,因而更有公正性。机器人“身上”这些质朴而笃实的特点,将会更多为当今年轻人的喜爱。

教育思维的重构

必须强调,人工智能之所以对现今的教育有着非凡的重构意义,关键不在于改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的组织和布局——这种改变自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就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只是加以整合和强化而已,更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的思维方式,这样才是教育由表及里、由外向内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源所在。那么,人工智能又将怎样改变教育思维呢? 除了目前的互联网思维大放光彩,引导共享课程、分享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识关联思维、独立专注思维、跨界协同思维、同理心思维将会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流行思考方式,而双脑并用的结果也将促进图像思维、情景思维、兴趣思维、直觉思维的推广,当然也会促进脑科学、神经科学、生命科学与教育科学在更大平台上的融汇发展。

教师角色的重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