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神秀简介

诗词名句 2016-12-01

神秀简介

神秀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唐代高僧

  人物生平  神秀,早年当过道士,50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东北)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后出家受具足戒。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  神秀为“教授师”。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遗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弟子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见《景德传灯录》卷四)他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后惠能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惠能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北宗禅仅传数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往日本。

神秀与北渐

  唐代招贤景岑说:我接引后生,从来不用禅宗。“我若举扬宗法,法堂里草深一丈。”为什么说门前草深一丈?因为用禅宗的方法来教化人,不要说人不敢来,连鬼都不敢上门。没有人吃得消,没有那么高的般若智慧的人可以上得了门。所以祖师说我这里都是用方便法门啊!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中间想办法。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教归纳起来,有两条路,就是“顿悟”与“渐修”。禅宗过去是标榜“顿悟”。顿悟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言下顿悟,一句话就顿悟了。另外一条路是“渐修”,慢慢来,一步一步来。——这就是南顿北渐。   东山法门,起源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四祖的东山法门禅法,也就是“念佛禅”,念佛禅的修行模式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谁”。 念佛禅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为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史称 北渐。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丝毫没有变化,所以当年弘忍禅师曾赞叹道: “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六祖嫡传的并不是自四祖、五祖的东山法门,而是嫡传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法。六祖脱离如来的一切经教,还原出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本色,史称 南顿,这是六祖的责任,也是五祖选择六祖为衣钵的缘由。

五祖的果断与神秀的心量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因此禅宗开悟的大德,除了要传法的祖师,留个只言片语外,几乎没有多说一句话的,五祖弘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果断地选择了慧能为六祖。而这个果断的选择是非常人能理解的。   四祖道信时,在西山双峰寺院中,就有几百人的修学,加之四祖的徒弟弘忍与牛头山法融禅师的弘扬,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多次下诏请四祖道信进京(虽没去,但也足以在俗世人眼中是个不得了名声),加之,禅宗经过演变,已经符合当时人们的修行习气……使得甚深般若、一行三昧与“念佛者谁”的参禅模式,已深为当时人们所接受。   但毕竟引经据典,不是当年佛陀传大迦叶的正宗。   当慧能禅师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出现在五祖弘忍的眼前时,他果断地选择了慧能禅师为嫡传六祖。六祖慧能嫡传的并不是自四祖、五祖加上甚深般若的如来禅,(也就是一行三昧,“念佛者谁”的修行模式,)而是嫡传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法。   神秀禅师(605—706年)不愧为五祖弘忍认可的十大得法弟子之一。在常人看来,到东山不过几年的一个南方不识字,厨房打杂的,“抢”走了佛陀的衣钵。加之神秀禅师,精通儒道大义,饱学老庄玄学,尽得五祖真传。当年弘忍禅师曾叹道:“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  加之神秀禅师一直是五祖门下的首座,既有崇拜他的师兄弟,也有自己徒弟,就连《楞伽师资记》也把神秀认为七祖。(《楞伽师资记》将《楞伽经》译者求那跋砣认为初祖,菩提达磨为第二祖,慧可为第三祖,僧璨为第四祖,道信为第五祖,弘忍为第六祖,神秀为第七祖。)   尤其五祖弘忍入灭后,门下“堪称人师”的禅师将禅法遍弘大江南北,而神秀一支最大,范围最广,且在京师腹地,影响极大。在700年,武则天迎神秀禅师入京,亲加跪拜之礼。而那时六祖慧能还不曾闻名。   因以上种种,摆在神秀禅师面前一个问题:他领的这些学禅的修行者,是不是正宗嫡传禅宗?这并非单纯是不是“六祖”的个人名利问题,而是众生慧命,与禅宗内部是否分裂的问题。   当武则天要请神秀禅师为国师时,神秀禅师却说:“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是师弟慧能禅师。”(也就是说,自己非正宗传人。)这是六祖慧能的名字第一次传到统治者耳中,这样就为南顿的禅法后来一统中国奠定了外相上的理论基础。就评这份心量,神秀禅师堪称“六祖” 也不为过。   师(六祖)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傅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六祖坛经 顿渐品第八》——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南能北秀”,慧能得到了神秀禅师的认可与敬仰。)

北渐宗门的禅法与传承

  神秀禅师,继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法,丝毫没有变化。   《景德传灯录》记录,神秀作偈示众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坛经》记载慧能问神秀的弟子志诚,神秀如何示众,志诚说:“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   武则天问90多岁的神秀禅师:“大师所弘法之长,是谁家的宗旨?” 神秀回答:“贫僧是秉乘的东山法门。” 武则天问:“东山法门所据何种经典?” 神秀禅师答:“《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 神秀禅师的北渐禅法实质上就是自四祖道信以来“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的参“念佛者谁”的念佛禅。   自四祖道信以来“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的参“念佛者谁”的念佛禅。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一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了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也就是从印度来的正宗禅门,倒成为被多种有相文化熏陶的中土人们能接受的中间跳板。 正因为这个跳板,才留下了一个东山法门。   神秀禅师弘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达80年之久,门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要知道五祖弘忍亲自认定得法者,也不过10人,当然有的记载13人)。   尤其神秀禅师灭寂后,嵩山普寂禅师(651—739年)、西京义福禅师(658—736年)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继续阐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的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北宗门下,势力连天”之感概。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神秀的北宗禅法传到了日本。   直到南禅马祖道一出现后,北渐念佛禅的法门一统天下的地位才被动摇,直到唐末“安史之乱”还有人弘扬,但日后渐绝。   尤其当人们的根器渐渐变得粗重,这时出现了净土法门,众多临终往生的榜样,眼见弥陀现身,亲听天乐梵音……使得这个“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的北渐念佛禅,更加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虽在元、明、清时期,偶见有禅师弘扬,但也如日月下的米珠之光了。   当时这段“南顿北渐”之争的历史,上至朝廷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纵横几百年,明争暗斗,空前绝后。慢慢的,众生的因缘选择了六祖慧能的顿教禅法,北渐念佛禅的禅法也就逐渐退出了这个时空程序舞台。   这里的退出,并不是断绝,而是深深地埋在这个时空程序中、人们的心中,如蛰伏的金刚如来的种子,只要时机成熟,定会爆发,发扬光大,泽被末法众生。   以上师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禅师,及神秀门人等的北渐神秀法嗣,也就是主要讲“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的北渐念佛禅法门。 虽有变化,但这毕竟是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