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编码美丽 2018-02-13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读芯术原创出品 | 作者:六个太阳

说起美国的人工智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有Google、Amazon这样的科技巨头公司,也有斯坦福、卡内基梅隆、MIT等高校以及从这些高校走出的代表人物,如我们熟知的来自斯坦福的李飞飞。

说起中国的人工智能,你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BAT三大科技巨头,科大讯飞、商汤科技这些实力强劲的新星,或者是像李彦宏、李开复这样在社会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

然后呢?

好像没有然后了……

我们似乎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提起国外的人工智能,大家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斯坦福这样的高校,而提起我国的人工智能,却只能想到BAT呢?

中国高校为什么在人工智能中这么没有存在感?

让我们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没有斯坦福就不会有硅谷”

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面积足足有八千多亩,有人建议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将土地作为一般商用地出租,毫不费力即可轻松赚取可观利益。

但特曼坚持将土地以1美元的极低价出租给高科技公司。

超低价出租土地,是因为他的目光不仅落在租金上:他要求企业与学校展开合作,给斯坦福学生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实习机会。就是这项制度,成为硅谷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来划一下重点:

第一,斯坦福大学和高科技企业联合创建了斯坦福研究院,使工业界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之间建立起互惠交换关系;

第二,创立荣誉合作项目,斯坦福大学为硅谷企业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培训;

第三,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以促进斯坦福大学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学院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看到的很大一部分商业化的机器人、无人机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等都出自于此。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方面,中国的步伐还跟不上国外。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校企合作这方面做得很不错,有些高校研究人员在高校和企业的交流、流动很频繁。“如果要讲美国有一个领域学界和业界几乎分不大清了,就是AI的领域。”

一个人工智能领域校企合作、人才流动的典型案例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李飞飞从学术界转到了工业界,正式加入谷歌,任谷歌云机器学习负责人。

但放眼国内,学界和业界的人员交流鸿沟显得十分明显,少数比较典型的案例最终也以分手结束。因此,国内若想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落地,推进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步。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我在做什么”&“我能做到什么”

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那就是在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上,美国高校还是高出中国不少的。

在一份引自乌镇2016年镇智库的调查数据中,AI全球大学TOP50竟无一中国大陆高校。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能力不仅仅指的是论文和实验室研究成果,也包括一些社会各界都可以应用的开源项目。比如李飞飞的ImageNet和斯坦福公布的医疗图像大数据Medical ImageNet。这些开源项目可以清晰的告诉企业和社会,高校在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各种研究成果的公布除了显示了各大高校强大的学术能力之外,与社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进一步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曝光率。当我们提及这个技术就会想到这所高校,高校与研究成果之间紧密结合,甚至搞笑的名字变成了一种认证标志。

让社会清楚学校在做什么的重要途径,就是宣传。

如今各种媒体渠道应有尽有,宣传手段也可谓是花样百出,学校的网站自然也是其中的主力军。

以下是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的官方博客: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AI领域研究成果的介绍,读者可以通过此种渠道直观地了解到伯克利大学在AI领域的研究进度,在在研究过程中所做出的新尝试以及新的探索发现。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此技术,还可以通过页面内的链接查询完整论文。

反观我国的高校,就能看出明显的对比。

以下是中科大计算机技术学院主页上有关科研信息的部分: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我们可以看到中科大在科研宣传方面还停留在“XX专家来访”、“我校师生获得XX荣誉”等等方面。不知道是因为校方认为奖项是比学术成果更值得宣传的东西,还是认为没人看得懂学术介绍。

但结果就是,象牙塔越盖越严,人们可以模糊的理解到高校在学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不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所谓的产学结合也只能靠高薪聘请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到企业内部再进行。

这种不主动不积极的态度,会让高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宣传形成一个封闭且坚硬的外部躯壳,外界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破,与社会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的机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走穴”也未尝不可?

或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文人似乎一直是“清贫”、“简朴”等等名词的代表。看看之前一篇篇的新闻报道:《大学老师忙着搞副业 走穴像明星一次20万》、《当大学教授都去走穴时,谁来搞学术?》,仿佛中国的教授们一旦涉足了商业,一旦关系到利益,就会玷污了学术的纯洁性,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和痛斥。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教授“走穴”讽刺漫画 来自网络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学者们完成自己科研任务当然毋庸置疑是其本分,但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宣传与普及的责任,一味埋头研究却对宣传不闻不问,也是不可取的方式。

我们并不是在此鼓励学者们“不务正业”,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真真切切揭秘“人工智能”。中国AI不仅仅意味着高薪和大笔融资,也真实的发生在实验室中,并且在一点点的进步着,足以支撑整个行业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发展。

中国AI已经有了太多鼓风人,我们也同样需要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守护者。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读芯君开扒

去年人工智能领域哪个学者最拉风?我想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李飞飞这个名字。

的确,她身上的众多光环以及在很多专业领域的历史性突破,让我们记住了她。她的影响力离不开他们的学术背景,高校自身丰富的资源和权威的背景为她提供舞台,她也同样用自己的实力增强了斯坦福在AI领域的影响力。

这种例子在美国有很多,但在中国,却寥寥无几。即使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各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即使我国在此领域的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但中国高校却没能“沾上光”。

一提到人工智能,我们首先不自觉地还是会想到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些企业,还是某所高校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室。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抓紧开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关专业,可从现状来看,比起学术驱动,中国人工智能更接近于资本驱动和大企业驱动。

高校要想成为科技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器从而进行研究成果落地是必经之路,在众多高校中,中科大算是走到了学术驱动的前列,走出了科大讯飞和寒武纪两家堪称现象级的AI企业。但究竟如何刷足中国高校在人工智能行业中的存在感,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

中国高校在AI领域没存在感?原因是…

众声喧哗年代,我们更关注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欢迎关注读芯术,读芯君爱你!

图片来源: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