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mmy女性愉悦社区 2018-01-16
双胞胎,指胎生动物一次怀胎生下两个个体的情况。双胞胎一般可分为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两类。同卵双胞胎指两个胎儿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异卵双胞胎是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结婚8年,夫妻俩想趁着年轻努力奋斗,因此在结婚5年都一直没有计划要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公公婆婆以及娘家、朋友施加的压力,一天比一天更甚,最后让夫妻俩也考虑到年龄的问题,家里的经济也相对比之前好了很多,想着有个可爱的小不点叫着自己爸妈,那画面满满的幸福感。
因此也走上了备孕的步伐,经过一年的调养,终于怀上了宝宝,这下可把家人都乐坏了,因为B超显示,腹中不止一个小宝宝,而是两个,家里人都笑的合不拢嘴。当时怎么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如此的幸运能怀上双胞胎,之前也是想想,可没想到这样的好事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至今都有些不可思议。
得知怀上双胞胎,就辞职在家养胎了,一转眼怀孕已8个月行动更加不便了,有时候还需要别人扶持才可站起来,有时候都纳闷,为什么同是双胞胎孕妇,怎么自己就特辛苦呢?那时候就开玩笑说,“怎么我这个双胞胎孕妇咋就和别的双胞胎孕妇不一样呢,我比她们可辛苦多了,如果不是B超显示是双胞胎,不然我都怀疑这腹中会不会不止两个孩子呢!”
到了临产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选择了破腹产!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手术室外面等候的人可谓是万分煎熬,正当家人紧张不已的时候,护士从产房里出现并报喜:恭喜您2个女宝,一个男宝,听到这样的话家人都愣住了,明明检查是双胞胎,怎么可能是三个呢?
后来医生解释,因为早期胎盘分裂,在做彩超时有些胎儿顽皮在玩捉迷藏就没被检查出来,因此这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这个事情很仓促,但是这个结果却是万分幸福的。
三个孩子的降临,在给了众多欢乐的同时也让全家人焦头烂额:“我最怕宝宝哭了,因为一个哭了其他两个宝宝不知道是不是有心灵感应的,也会跟着哭,这孩子折腾的我们苦不堪言啊。。。”
但是在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孩子,脸上幸福的笑容是骗不了人的!
故事2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真正能影响孩子成为一个杰出人才的重要条件,就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尤其当前学校教育中很难获取的部分。因此,孩子成年之前,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什么钱值得为孩子花,什么钱不值得花!下面这3样东西,父母再节俭,也要不惜代价让孩子拥有。
1、维护孩子的兴趣爱好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父母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当孩子对某种爱好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极力投资和维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平时多鼓励、多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放过每一个表扬的机会。 因为“赏识”可以满足孩子成长中心理上的需求, 让每一个孩子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另外,你还要能正确判断孩子到底是偏科还是偏才,若印证是偏才,散尽家产把他送到伯乐身边去。
最后,小编要说的是,作为父母,我们没必要刻意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应该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了爱好就在能力范围内支持。阶段性的兴趣也该支持。人生在世,做自己喜欢的永远是最好的。
2、丰富孩子的阅历
很多父母觉得,让孩子一股脑的扎进重点学府,未来之路才能一帆风顺,其他根本不重要。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可不只是单一的智力方面发展,还有很多方面的需求。若父母一意孤行的规划孩子的人生,只会令其放不开手脚,这不仅会毁掉孩子的独立性,同时也会令其丧失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毕竟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记住,孩子最终还是要独立的,父母必须压抑自己希望帮孩子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从学习到照顾身体。而若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仅成绩优异、独立性强且品行良好的人,就要让孩子多开拓眼界,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的、失败一个都不能少。经历多了,对待成功与失败的心态好了,才能立足世间越来越自信,渐渐长成为各方面都优秀的人。
3、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教导。这足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没错,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而最好的陪伴与教育, 就是成为孩子最好的、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因为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关心到他的成长。成为他的朋友,不仅要陪他玩,哄他开心,更要走入他的内心,听他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完成共情。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生活中试着和孩子打成一片吧,不要摆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不妨对孩子说说心里话。另外,尤其忠告各位孩子的爸爸,哪怕有赚不完的钱,工作再累,也要放下手机,推掉应酬,抽空多陪一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更不要在孩子做了自己不期望事情的时候,马上发火,先听一听孩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