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一群旅行体验师 2017-12-24

参考消息网12月21日报道 印媒称,研究人员12月20日说,当地市场上出售的一种越南“鳄鱼蜥蜴”和一种泰国乌龟都是去年在生态多样但面临威胁的湄公河地区发现的上百个新物种之一。

据印度《印度教徒报》网站12月20日报道,蜿蜒曲折的湄公河从青藏高原一直延伸至南海。它两岸的东南亚国家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报道称,每年,科学家都会公布在包括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在内的该地区发现的数以十计的新物种。但人们担心,在这个丛林和河流生态系统日益受到道路、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等威胁的地区,还有很多物种可能会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灭绝。

报道表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宣布,在经过漫长的审核后,科学家确认2016年总共发现了115个新物种。它们当中包括11种两栖动物、2种鱼类、11种爬行动物、88种植物和3种哺乳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李·波斯顿说:“尽管全球趋势令人担忧,而且大湄公河地区的物种及其栖息地面临大量威胁,但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仍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他还说:“不过我们必须采取更多措施保护它们的栖息地,防止它们成为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对象。”

报道称,新发现的物种中包括一种长着马蹄形脸的蝙蝠和一种吃蜗牛的乌龟。科学家是在泰国东北部的一个当地市场里发现它们的。

19日公布的新物种中还有一种来自越南北部常绿树林中的带鳞片爬行动物“鳄鱼蜥蜴”。尽管这种爬行动物早在2003年就首次被发现,但确认它是一个单独的亚种却花费了数年时间。(编译/王雷)

外媒:科学家欲“复活”已灭绝物种 四种动物候选

参考消息网11月16日报道 美媒称,去灭绝指的是重新创造出属于已灭绝物种或极其类似已灭绝物种的生物的过程,这种科学方法是通过使用例如克隆或人工选殖等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现实的。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1月14日报道,尽管一些科学家质疑这种做法在进化方面没有益处,并指出去灭绝的资源可以被用来更好地保护现存物种,但去灭绝在生物科技和保护界仍得到许多人赞同,以下是正在考虑可能进行去灭绝的四种候选动物:

袋狼——这种有袋目哺乳动物是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土生动物,是袋鼠和树袋熊的亲缘动物,但长得像狼。到20世纪30年代,人类捕猎已经使袋狼绝种,最后一只袋狼于1936年在牢笼中死亡。2008年,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安德鲁·帕斯克博士发表文章详细说明,他的团队如何从保留下来的袋狼标本中提取DNA并把其中一部分管理骨骼发育的Ⅱ型胶原纤维α1基因注入到老鼠胚胎中,胚胎正常发育。这是已灭绝物种的DNA第一次在活体动物体内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实验使科学家再次对最终复活袋狼摆脱灭绝的命运感到了希望。

胃育蛙——这种蛙类在1985年前后灭绝,很可能是由于污染和疾病。这种蛙类是澳大利亚的土生动物,以其独特的繁育方式出名:母蛙会把自己的胃变成子宫,吞下自己的卵,在6周的妊娠期间不吃东西,然后以“推进式呕吐”的方式生出下一代。2013年,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试图克隆这种蛙类,他们把从死亡的胃育蛙身上获取的细胞核植入另一种青蛙的活卵内。迈克·阿彻教授希望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实验,直到制造出可以存活到蝌蚪阶段的胚胎。

白氏斑马——据信白氏斑马在1883年由于过度捕猎而灭绝,但系谱学技术1984年揭露,白氏斑马实际上是平原斑马的一个亚种,也就是说它们具有同样的DNA。这两个物种有同样的基因型,尽管它们的表现型(也就是能够看到的特点)不同。创建“白氏斑马项目”是想通过人工选殖平原斑马的方式复活白氏斑马。该项目取得一定成功:第一只长得像白氏斑马的驹子于2005年1月出生,第五代驹子于2013年12月出生。科学家希望持续的人工选殖最终可以得出数代几乎与灭绝的白氏斑马一样的平原斑马,然后再把它们放归大自然。

北美松鸡——这种鸟类曾经在美国东北部很常见,很有可能是早期移民1621年感恩节的桌上美食。在接下来的300年里,人们大量捕杀这种鸟类当做食物,尽管有些地方采取了保护措施,最后一只北美松鸡还是在1932年死亡。来自博物馆标本的大量可用DNA使北美松鸡成为去灭绝的候选物种。斯图尔特·布兰德和瑞安·费伦创建的自然资源保护团体有兴趣通过基因技术“复活”这种鸟类,布兰德2016年曾说:“北美松鸡可能成为用基因手段拯救许多濒危或可能已灭绝鸟类的途径。”

(2017-11-16 00:12:01)

北冰洋发现新物种——“八爪迷你怪物”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据法国CTV报道,人们一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随着温度的递减而递减的,也就是说热带更丰富,寒带最贫瘠,像亚马孙热带雨林就号称“全球动物资源宝库”,而干燥、低温、多大风的南极洲大陆深处,能够常年生存的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低等动物。(参考消息网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报道称,相对于南极,北极的情况稍好,但许多科学家同样认为,这里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贫乏,经过长期科学考察、研究后,再发现新的生物、尤其动物物种的概率微乎其微。图为北极附近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当初发现它的北欧人为吸引移民给它起了这个意思是“绿色大陆”的名字,但它其实是这么个画风。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不过就在几天前,一位加拿大科学家——曼尼托巴大学地球观测科学中心博士生德拉福尔热宣布,她在加拿大努纳乌特地区剑桥湾冰冷的海水深处,发现了一种崭新的“八爪迷你怪物”——确切地说,她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报道表示,这种长相奇特的生物应该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脚纲-怪水蚤目,是一种早在寒武纪就存在于海洋中的原始生物,在全球范围内已知仍存在的种类有160多种,本身并不足为奇——不过这种生物在北极海域还是首次被确认发现。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在几天前出版的Zookeys杂志上,德拉福尔热强调“这一发现表明,在我们研究北极生物多样性时,不要忽视可能有新物种存在的可能性”。她和同事在报告中称,这种新物种早在2004年就被人观察到,而他们团队则在2014年确认其种属,并花了3年时间来证实这一发现。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报道称,这种新发现物种长约两毫米,有8足、身体半透明,只有一只视力十分微弱的眼睛,有两个触须,但没有嘴巴。发现者建议将之命名为“平头怪”或“怪物”。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曼尼托巴大学公布的新闻稿称,德拉福尔热原本是打算撰写一篇和海冰下浮游生物有关的博士论文,但在搜集材料过程中发现并持续关注了这种“平头怪”,她发现只有在5-6月才能找到“平头怪”,其他时间则难觅其踪影,她为稳妥起见持续观察了3年,并特意将标本寄到怪水蚤目物种研究较发达的墨西哥,请当地专业机构核实,并最终证实的确是一种新物种。这位女博士激动地表示:“太酷了,这太意外、太不同寻常了,21世纪能在北冰洋发现新物种已经足够令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激动万分,而这个荣耀居然落到了我的头上!”

(2017-10-24 07:58:00)

物种灭绝研究新发现:个头太大或太小都不是好事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18日报道,说到生物灭绝的风险,似乎个头真的很重要。一项新研究发现,处于“宜居带”的动物——其体型不大也不小——面临灭绝的风险远低于生活在两个极端的物种。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研究结果能够有助于制定更有力的生物保护战略。(参考消息网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该小组研究了超过2.7万种脊椎动物,包括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其中约4400种受到物种灭绝的威胁。他们发现,体型最大的动物受到人类威胁最高。研究人员认为,为了获取肉类供消费,这些大型动物受到钓鱼、狩猎和陷阱的威胁。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不过,体型最小的动物所受到的威胁可能被低估。具有高灭绝风险的小型物种包括体重小于约77克的脊椎动物。这些微小的物种如香蕉青蛙、猪鼻蝙蝠和洞穴鱼都受到栖息地丧失的威胁。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数千种物种的身体质量,发现体型最大和最小的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最大。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William Ripple教授说:“掌握了动物体型大小与动物受威胁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评估许多物种灭绝风险的工具。”Ripple教授还说:“许多较大体型的物种被人类杀死和消费,大约九成的受威胁物种重量都超过1公斤。”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一些体型庞大的哺乳动物如鲸、大象、犀牛、狮子一直是保护计划的对象,但对于那些非哺乳动物的大型物种如索马里鸵鸟、鲸鲨、大西洋鲟、索马里鸵鸟、中国娃娃鱼和科莫多巨蜥,人们也需要投入保护和关注。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发现有助于制定更好的保护策略。

(2017-09-20 08:29:25)

科学家新发现:南极冰穴暖如夏 未知物种似曾栖身

中新网9月10日电 据外媒报道,南极洲皑皑冰雪之下又发现新的生命繁衍证据,其中有些属于未知物种。与细菌、藻类等不同,最新发现的DNA似乎属于较高级生命形态。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陌生的DNA序列

报道称,南极洲罗斯岛上活火山厄瑞玻斯山覆盖着厚厚的冰盖,被热气熏蒸出许多冰穴,科学家在里面的土壤中发现了苔藓、藻类和小动物的DNA踪迹。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克雷格•凯瑞教授说,以前在南极洲的火山洞穴里发现多种细菌和藻类的踪迹,但最新研究结果似乎表明更高级的生命形式的存在。他是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之一。

另一位作者,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塞利德温•弗雷泽博士说,有的洞内温度可以高达25摄氏度,可以穿T恤衫,洞口附近较敞亮,光线还可以穿过较薄的冰层照进更深的冰穴。

这样的环境里发现植物和动物并不令人吃惊,但是有些物种的DNA序列看上去很陌生,科研人员以前没见过。

不过,美国缅因大学的劳丽•科奈尔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她认为研究结果并不足以证明那些洞穴里现在仍有动植物在生存繁衍,下一步要做的是在那些洞里寻找活的动植物。如果能找到,那就开启了通向一个“新天地”的大门。

南极洲是地球上七大洲里最后一个被人类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当地寒风呼啸,终年冰雪覆盖,是世界上最冷、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最干旱的荒漠地区,动植物极难生存。开花植物现在仅生长在南极半岛北端和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性岛屿,大陆上最多的植物就是地衣,也就是真菌和藻类共生而成的复合体。

南极洲大陆上还有几处火山,亚冰川洞穴环境可能分布广泛。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在南极洲厚厚的冰盖下仍有生命存活。

冰下别有洞天

2013年,研究人员从南极冰层覆盖下的维兰斯湖中取出冰样,发现湖水中含有大量生物细胞,证明2000米冰层之下仍有生命存在。

类似维兰斯湖那样的冰封的湖泊,南极大陆上有400多个。这意味着数千米的冰盖之下另有一个不为人类所知的生态系统,数百万年与地表隔绝,系统中许多微生物的代谢、繁衍和进化形态可能都超出人类想象。

此外,学者们对数据的分析显示,南极海底的生命世界可能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生物区系,在数百万年的冰川进退循环中,南极还有可能是新物种的“孵化基地”。

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断,3000万年前南极大陆气候温和、草木丰茂;大约2800多万年前,冰盖逐渐形成,大陆上各种生命相继绝迹,而海洋则保留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普查数据显示,南极海域已经编目的动物有75000种,其中235种是南北极海域共有的,最为人熟知的包括企鹅、海豹和鲸鱼,它们的食物来源包括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

(2017-09-10 10:06:00)

外媒:亚马孙地区又发现381种新物种

参考消息网9月4日报道 西媒称,世界自然基金会30日称,科学家两年间在亚马孙地区发现了381种新物种,其中包括猕猴、海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据埃菲社8月30日报道,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每两天就会记录一种新物种,其中大部分物种发现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

该生态组织的报告显示,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发现了216种植物、93种鱼类、32种两栖动物、19种爬行动物以及20种哺乳动物(其中有两种是化石),还有1种鸟类。

其中最醒目的物种,当属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西北部发现的一种长着红色长尾的猕猴,以及淡水海豚的一个新物种——据估计该物种出现在280万年前。此外,还有一种叫声独特的鸟类。

研究人员称,其中四个物种是在巴西铜及附属矿国家保护区中被发现的。而该保护区近日则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因为巴西政府发布了一项具有争议的法令,要将这片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用于矿石开采——保护区面积超过丹麦本土面积。

该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巴西马米劳阿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发布,数十位科学家参与其中。科学家研究了这片土地上的物种,并将新发现的物种与现存资料库相比对。

报道称,2010年至2013年间有602个新物种被发现,而在1999年至2009年间这个数字达1200。

这份报告强调,尽管近年来付出了努力,但受土地面积辽阔或“缺乏开展研究所需的资源”等因素影响,“对于亚马孙地区真正的多样性的认识仍存在着漏洞”。

印媒称湄公河流域发现上百新物种: 蝙蝠长着马蹄形脸

(2017-09-04 13:48: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