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雷达技术从追赶到超越, 歼10机载雷达实现三级跳媲美F35

深圳湾 2017-12-29

歼1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第四代战斗机,1998年成功首飞,2003年开始服役,先后发展出了歼10A、歼10S(双座教练型)、歼10B、歼10C等一系列衍生型号,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大量装备的主力作战机型,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机载雷达领域,更是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完美的“三级跳”(机扫多普勒雷达——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从而见证了国产雷达从追赶世界发展潮流到超越国际一流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国产雷达技术从追赶到超越, 歼10机载雷达实现三级跳媲美F35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国产战斗机依然饱受雷达技术落后的困扰,当时最先进的歼8Ⅱ装备的还是60年代技术水平的208型单脉冲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仅为40公里(RCS3平方米目标),而且还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截获概率低、跟踪模式容易丢失目标等缺陷,无法提供实用的中距空空导弹火控制导能力,因此歼8Ⅱ并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被戏称为“和平鸽”,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第一种国产机扫多普勒雷达——1471型雷达定型列装歼8系列战斗机,此时已经接近2000年了。

国产雷达技术从追赶到超越, 歼10机载雷达实现三级跳媲美F35

最近这十几年我国的机载雷达技术进入了厚积薄发、奋起直追的快车道,与研制歼10的“10号工程”相配套的1473型雷达,首先打响了国产雷达的翻身仗。1473型雷达与歼8系列的1471型雷达一样,采用机扫多普勒体制,天线直径700毫米,最大探测距离大约120公里(RCS3平方米目标),可以搭配PL12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能够同时跟踪打击多个目标。1473型雷达的综合性能达到了90年代中期国际主流机载雷达的水平,标志着国产战斗机已经具备了与外军现役先进战斗机同场竞技的能力。

国产雷达技术从追赶到超越, 歼10机载雷达实现三级跳媲美F35

然而本世纪初,美日等国家的四代改进型战斗机已经开始装备了采用有源相控阵技术的机载雷达(比如美国的F/A18E/F,日本的F2),到了2004年,拥有“空战神器”之称的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也随着第五代的F22战斗机也进入了部署阶段,主要假想敌的技术升级咄咄逼人。

国产雷达技术从追赶到超越, 歼10机载雷达实现三级跳媲美F35

虽然我国在2009年完成了首台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但是由于国内电子工业水平的限制,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核心部件——T/R模块的产能和良品率不高,导致成本生产和故障率始终居高不下,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批量生产,于是暂时选择效仿俄国人的办法,采用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过渡(俄罗斯的苏30苏34苏35战斗机均装备无源相控阵雷达,至今仍然还在过渡)。歼10系列的第一款深度改进型——歼10B战斗机出现了,最主要的改进在于改装了无源相控阵雷达(雷达阵面上有一排寄生天线)、DSI进气道、全新航电构架,机头还加装了IRST前置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国产雷达技术从追赶到超越, 歼10机载雷达实现三级跳媲美F35

但是很快,我国就实现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的重大突破,继续装备体制落后一代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已无必要,仅仅生产了50多架的歼10B项目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完整状态的真正四代半战斗机——歼10C,作为我国首款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现役战斗机,歼10C的机载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超过180公里(RCS3平方米目标),已经达到了美军F35战斗机同级别的水准,还配备了最新一代的PL10近距空空导弹和PL15中距空空导弹,制空作战能力得到了大幅增强,空军源源不断的订单足以证明其实力。未来,歼10系列的其他型号也将陆续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进行升级,国产战斗机正在大步迈进“以优胜优”的新时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