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编程规范之三层架构设计规范

架构技术交流 2019-10-26

本篇是我对Web开发规范中关于三层架构设计规范的一些浅见。虽然三层架构是比较普通,也比较简单的架构设计模式。但是随着业务的增长,涉及到的对象越来越多,处理的逻辑越来越复杂。这其中难免会出现设计不当,从而导致业务报错或逻辑代码混乱等问题的出现。下面我就来简单的谈一谈我是如何设计的?(注:本篇的见解是在基于当前比较流行的MVC设计模式,不知道什么是MVC设计模式的小伙伴,请自行查找相关资料。)

逻辑划分

在三层的架构设计中通常会采用如下设计方案对逻辑进行划分:

Controller (表现层)

在MVC设计模式中使用Controller代表,它的主要作用为:

  • 针对用户的输入进行验证
  • 构建对象并调用 Service
  • 返回给用户VO或VM

Service(业务层,也叫服务层)

  • 接收Controller传过来的对象
  • 编写业务逻辑

在编写业务的时候有几个技巧:
1)对于所有更新操作,都把BO对象当成参数来接收,把更新后的对象当返回值

public OrderBO cancel(OrderBO orderBO) { return orderBO; }    /** 取消订单. */
public OrderBO finish(OrderBO orderBO) { return orderBO; }    /** 完成订单. */
public OrderBO paid(OrderBO orderBO) { return orderBO; }      /** 支付订单. */

2)对于查询而言,如果对象不存在,直接返回null或抛出异常均可。当返回为null时,上层调用需要进行判null处理
3) 如果是更新类操作,被操作的对象不存在时,这个时候一定要抛出异常
4)在需要抛出异常的地方使用日志详细的记录
5)如果在Service的方法中涉及到多个更新操作,需要在Service中开启事务。即使该方法的上层调用Service开启了事务,该方法也应该开启。以创建订单为例

@Transactional
    public OrderBO save(OrderBO orderBO) {
        // .....
        OrderMaster orderMaster = new OrderMaster();
        BeanUtils.copyProperties(orderBO, orderMaster);
        // 存储订单
        orderMasterRepository.save(orderMaster);
        productInfoService.decrStock(
                orderBO.getOrderDetailList().stream()
                        .map(e-> new StockBO(e.getProductId(),e.getProductQuantity()))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
        return orderBO;
    }

    @Transactional //即使上层调用有这个标记,这里最好也加,因为可能会单独调用
    public void decrStock(List<StockBO> stockBOList) {
        stockBOList.stream().forEach(e -> {
            ProductInfo productInfo = this.findOne(e.getProductId());
            if (productInfo == null) {
                throw new WxbpException(ErrorCodeEnum.PRODUCT_NOT_EXIST);
            }
            Integer remainStock = productInfo.getProductStock() - e.getProductStock();
            if (remainStock < 0) {
                throw new WxbpException(ErrorCodeEnum.PRODUCT_STOCK_ERROR);
            }
            productInfo.setProductStock(remainStock);
            repository.save(productInfo);
        });
    }
  • 调用其他Service或Repository
  • 返回BO对象或POJO对象

Repository(数据访问层)

  • 由业务层调用和数据库进行交互来实现对数据的CRUD操作。为了提高效率,这一般会使用ORM框架,例如Mybatis或Hiberinate。
  • 返回POJO对象

模型对象定义

除基本的架构外,还会存在很多其他的实体对象,这些对象包括:

  • POJO: 普通的Java对象,映射数据表,内部属性均对应于数据表的列名。用于接收数据库的返回结果。通常在Service和Repository之间进行数据传递。
  • BO : 业务对象,是针对整个逻辑单元构成的对象,例如订单业务对象不仅包含订单的信息,还包含订单明细。该对象主要在Controller和Service 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可以由不同的POJO组成。如果POJO的属性与BO相同时,可以不用创建BO对象而直接使用POJO对象来充当BO。
  • VO : 视图对象,这类对象仅用于返回用户可以看到的信息。例如用户请求产品信息时,返回了一个产品业务对象,我们不能直接把这个对象返回给用户,因为对象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敏感信息(库存,采购价等),需要进一步对其处理,过滤掉这些敏感信息,从而构成了视图对象。
  • VM:视图模型,和VO很像,也是用户返回用户可以看到的信息。这个概念是MVC设计模式中的,对应于MVC中的M,这个对象通常对应于整个页面的信息,由一个或多个VO。例如个人中心的页面,不仅包含用户信息,还有订单信息,积分的信息等。
  • PO:参数对象,这个对象映射到Controller方法中的参数。当Controller需要的参数过多时,我们通常使用对象进行参数的接收,这个对象就是请求参数对象。
    Web编程规范之三层架构设计规范

简化理解

对于上述三层架构中涉及的业务和对象,我们可以简化这样理解,假设有这样一个情景。
BOSS把总监(Controller)叫到办公室 ,说:公司经营的状况如何了,给我出个总体报告我看看。总监收到指令后把A部门的经理(Service)叫到了办公室,并说:我需要近一年A部门的总结报告。A部门经理需要收到请求后,开始使用报表工具做事(Repository),当遇到了自己处理不了的地方又会叫其他有关联的经理帮助处理(调用其他的Service),最后完成了整件事。把报告交给了总监,总监看过之后发现没什么问题,又把B部门的经理叫到了办公室,并说了需求(有时候需要给B看A部门的报告的部分或所有结果), B部门的经理收到请求后,也是同A一样的处理办法,把报告交给了总监。此时总监这里已经有了BOSS要的所有数据,然后进行汇总,交给BOSS。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保密和方便各方之间的沟通,BOSS和总监之间的对话可以理解成 PO -> BO 的过程,总监和经理的对话可以理解成BO->POJO的过程,当然有些经理对业务理解比较透彻就不需要转换了(直接使用BO,此时BO=POJO)。而这个对话过程反过来就是,进行逐层汇报的时候,应该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至于你怎么做的,就不要向上层反映了。最后达到BOSS那里只要看到满意的结果就好。

Service分层设计

Service分层设计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public interface OrderService{
    /** 查询一个订单. */
    OrderBO findOne(String orderId);

    /** 取消订单. */
    void cancel(OrderBO orderBO);
}

在上述的代码中OrderService包含根据orderId获取订单这个操作。那么对于买家而言调用此方法是需要对买家进行安全性验证的,非该用户的订单则不能返回给调用方。为了代码的整洁性我们衍生出来一个BuyerService,这个BuyerService主要处理和买家相关的业务,对买家进行验证后在进行调用相应的Service。

public class BuyerService{

    public OrderBO checkOrderOwner(String userId,String orderId){
           OrderBO orderBO = orderService.findOne(orderId);
            if(!orderBO.getUserID().equals(userId)) { //抛出异常; }
            return orderBO;
    }
    
    /** 查询用户的订单列表. */
    public OrderBO findOrderList(String userId,String orderId){
            OrderBo orderBO =checkOrderOwner(userId,orderId);
            return orderBO 
    }
}

这个分层理解起来也和三层架构类似,你当然可以在Controller中直接使用 OrderService 进行操作,就像你也可以直接使用Repository操作一样,只不过是比较麻烦而已。更好的设计有助于提高代码的整洁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提升效率小妙招

如上的设计中涉及复杂业务的同时又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对象,在开发的过程中会难免会造成代码的可读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降低,下面我们看一些可以提升整体的开发效率的小妙招。

  • 对象转换工具:实现不同对象间的转换操作,可以由一个对象拆分为多个对象,也可以由多个对象组合成一个对象。
  • 统一返回的对象:这一点对调用方而言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返回值结构多种多样,这会让调用方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增加使用难度。故需要统一的返回值结构,通常返回值的JSON结构如下:
{ "code":"0","msg":"操作成功","data":"需要返回给用户的数据"} 
  或
{ "code":"错误的状态码","msg":"错误的信息" }
  • 统一返回对象工具:该工具主要是封装一些快捷返回【统一返回的对象】的方法,避免大量冗余的代码。
  • 全局的异常处理拦截器:虽然上面有了【统一返回的对象】,但是当抛出异常的时候,返回给用户的信息破坏了这个对象的结构,导致用户处理起来困难。所以需要全局的异常拦截器,拦截异常然后处理成【统一返回的对象】格式。
  • 统一异常类型和异常代码:如果在代码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异常类型和异常信息的硬编码,一经修改就有可能导致遗漏或逻辑报错等问题,让代码难以维护。所以需要统一的异常类型和集中管理异常代码是必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