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漫文化 2018-01-03
百崎回族乡处于惠安县南部沿海,泉州湾北部,当洛阳江入海处。东与张坂镇交界,西与洛阳镇毗邻,南与东园镇接连,西南与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及后渚港相望,北与东园镇接连。面积16.7平方公里。百崎至泉州、惠安有班车通行,至后渚港有客航汽艇,水陆交通便利。乡政府设在白奇村以东、里春村以西、莲埭村以北的高坡上。
百崎回族乡地处福建省惠安县西南,泉州湾北岸,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与后渚港隔海相望。泉州沿海繁荣大道、通港路贯穿而过,后渚港、秀涂港、后渚大桥、晋江大桥就在周边,与泉州只有一桥之隔,交通非常方便。全乡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只有8.63平方公里,有耕地173公顷。下辖白奇、里春、莲埭、下埭、后海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人口14358人,其中郭氏回族人口占81%。1990年8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建制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宋时属崇武乡太康里,元时属行满乡太康里,明时属廿二都,清时属白崎铺。民国初期仍沿旧制。民国17年(1928年)全县设12区公所,百崎属东园区公所。民国23年调整行政区划时改属后港区。民国24年实行保甲制度,东园、后港合并为第三区。民国30年设百崎乡,归第二区管辖。民国36年5月整编保甲,百崎属东园镇。
1949年9月,百崎属第五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百崎归上游人民公社东园管理区。1961年9月百崎属东园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百崎属东园乡人民政府。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设立东园镇,并划出里春、后海、莲埭、白奇、下埭5个村设百崎回族乡。下辖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全乡有2923户、12305人。
白奇行政村辖白奇1个自然村。废村:后埯。
里春行政村辖内村、田吟、斗门头、后塘等4个自然村。
莲埭行政村辖埭上、大山、贺厝、山兜等4个自然村。
下埭行政村辖下埭、桔圃等2个自然村。
后海行政村辖后海、加坑等2个自然村。
本作者就属于大山村,我也是回族,只不过现在不住在大山村了!
这坐寺庙叫坐“清真寺”泉州清真寺,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俗呼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中段,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
百奇地名由来:崎先祖郭文宪家于杭州之富阳县,其子郭章(名钦)元时授宣慰使之职来泉。当时干戈抢剧,弗克还朝,乃纳室于泉而家焉。郭章生二子,长德广,次德昭。德广分流石头、百奇;德昭分流杏宅、东街等处。1974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东海法石发现一块元代墓碑,用中、阿二种文字记载了年代、死者姓名和地号。碑中正文竖刻"晋、惠元郭氏世祖坟茔";两边上角各刻小篆:"坡庭"、"百奇"。阿文刻在碑额,音译为"伊本库司 德广贡囗囗"。这块墓碑的"郭氏世祖"就是《华山郭氏四房家谱》记载的郭德广。郭德广生子洪。明洪武年间,子洪的次子仲远择地于惠邑海滨百奇山下筑室居之,为白奇郭氏回族开基祖。仲远生有五子,五子成家后,列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分居白奇、里春、山兜、埭上、梁墓创基业。
民间传说:
百崎与郑和
" 接官亭"在百崎渡口,与泉州后渚港隔海相望,是百崎回民始祖郭仲远于明初捐资建造的,当初是供路人憩息的石亭。该亭为石构四角攒尖顶,坐北朝南,面宽7米,进深6.7米,通高5米,亭中4根金柱围成一小"口"形,外由12根檐柱围成一大"口"形,16根柱围成一"回"字。关于这座石亭名称来历的传说与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有关。
据该乡文物保护组副组长郭延玺介绍,相传在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保太监郑和(郑和也是回族人)总兵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船队在泉州后渚港一带候风。由于郑和出生于云南回民家庭也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郑和在星期五主麻日到清净寺礼拜时遇到他们的先祖郭仲远。于是,郑和就到该乡探访郭仲远家族,而郭仲远家族一时又苦无迎宾驿馆,只好在渡口的这座凉亭摆设香案,带领合家子孙在此恭候钦差太监郑和大驾。此后,百崎回民为了纪念郑和的来访,就将这座石亭称为"接官亭"。
郭延玺说,以前该亭中央的石桌面还刻有阴雕棋盘,郭仲远还与郑和在亭中下过棋。相传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途经泉州,又在这里作短暂的逗留。 资料来源: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7 二 郑和在泉州逗留期间,每逢星期五主麻日(信奉伊斯兰教教徒在每个星期五都要到清净寺做礼拜,念古兰经)都到清净寺礼拜,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样前来礼拜的百崎回民的始祖郭仲远,因而获知后渚港对岸还聚居着的这支百崎郭氏回民。
郑和从小出生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也是回民。出自回民之间的族谊,郑和不惜纡尊降贵,毅然过江探访。
郭仲远家族一时找不到迎宾驿馆,遂假渡口凉亭摆设香案,悉携众儿孙在此恭候钦差太监大驾。此后,百崎回民为纪念郑和来访,则将此凉亭称为"接官亭"。
接官亭又称作送嫁亭。
相传在永乐二十年(1422)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回时途经泉州,又在这里短暂逗留。回想起当年过访百崎,深受当地回族兄弟盛情款待,与郭仲远酣然对弈、促膝谈心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因而再度过江来访,共叙离情。
郑和与郭仲远一阵寒暄之后不禁技痒,即令其取来象棋,再来一番较量。连下几盘,本来棋艺精湛的郭仲远此日竟然步步失手、盘盘皆输。郑和好生奇怪,遂关切询问,方知原委:原来,郭仲远的第五子郭仕昭"奉例造列军籍",被抽丁到玄钟(也就是现在的长泰)当兵,因为他生得相貌堂堂,魁梧伟岸,于是被留在郑指挥使麾下当上一名贴身护卫。此后府第任其出入,并无避嫌,年久月长,郭仕昭与郑公第三千金郑馥小姐接触频繁,相互产生爱慕之情,由是私订终身。
然而郑指挥使的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对小女私订终身异常气愤,竟将此事加罪于郭仕昭,欲以军纪处治。闻讯后郭仕昭及郑馥小姐便盗取令箭双双出逃。郑指挥使知道后暴跳如雷,令泉州府王守备迅速追捕归案。所以郭仲远神情恍惚,惶惶不安。
郑和获知隐情后,安慰郭仲远不必忧虑,说他自有办法让郑氏淑女成为郭家佳妇。郭仲远将信将疑,第二天只好与郑和又在亭内下棋。然而方才"搏杀"片刻,则见后渚港海面上几艘官船破浪而来,泉州府王守备带兵来到。郭仲远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只见郑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动声色地把怀中的一个圣旨暂且挂在石亭的额上,继续要下棋,郭仲远哪有心思再玩呢?这时气势汹汹的官兵已经追上岸来,王守备抬起头却瞥见石亭额上这杏黄绸缎上绣着九龙口含"圣旨"两字,而亭内郑和与郭仲远正在对弈。他不禁浑身一震,瘫倒在地上,结结巴巴地答道:"小……小将泉州王守备,奉……奉长泰郑指挥使将令,前……前来……"说到这里王守备说不出口,郑和厉声责问:"到底前来何事?"逼于无奈王守备只好信口胡诌道:"前……前来送嫁!""既是送嫁,带兵何用?嫁妆何在?"郑和紧追不放。王守备忙不迭纳头便拜:"小……小将马上备办!"说着连忙向郑指挥使禀报去了,郑指挥使知情后哪敢违拗,立即派人四处查询,找来了郭仕昭与郑馥小姐。郭仲远遂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主麻日,郑和亲自主婚,在接官亭为郭仕昭与郑馥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时,郑指挥使备办了丰厚的嫁妆,由官船运送到白奇渡口,停放在接官亭。因此,接官亭又称为"送嫁亭"。郑和撮合了回汉联婚,促进了民族团结,他的助人义举被一代又一代的百崎回民争相传颂着。 "送嫁亭"至今屹立在百崎回族乡的白奇渡口,俯瞰着江水泱泱的后渚港。这是一座纯花岗岩结构的古老四角凉亭。四边石柱共12根,中央石柱4根,恰恰组成了一个"回"字。
另类说法 :郑和到百崎无史料佐证
主攻中国东南民族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郭志超教授考证研究后曾撰文称,百崎的这些传说只是郭姓回族在传说的虚拟世界中让郑和到百崎走上一遭,其实历史上郑和并没有到过百崎。 他认为,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泉州逗留期间,他专程往灵山圣墓拜谒二位先贤,这是历史事实。而郑和是否到过百崎,目前尚无发现有关这方面记载的史料。郑和促成仲远子郭仕昭婚事大有疑窦。
不过,他在文章中称,即使郑和没有到过百崎,传说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元末明初,泉州的色目人及其后裔受到歧视、排斥。郑和下西洋包括到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对伊斯兰教以及穆斯林示好是下西洋所应营造的文化气氛。郑和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正是这种营造的符号。受到欺凌的泉州穆斯林定然欢呼踊跃。即使郑和没到百崎,郭姓回族也会在传说的虚拟世界中让郑和到百崎走一遭,从而营造能给他们带来政治和文化庇护的社会氛围。
先后被评为"泉州市民族团结与进步模范集体"、"泉州市'四五'普法先进乡镇"、"泉州市平安乡镇"、"泉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惠安县文明乡镇"、"惠安县农村工作先进单位"、"惠安县党建工作先进党委"、"惠安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历史名人:
1、郭仲远(1348~1422年),名泰,字仲远,号毅轩。其父、祖系元代来泉州经商的阿拉伯人。仲远于元末为避乱迁居惠安,仍业商,为百崎等九乡郭姓的开基始祖,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
2、 郭用锡(1765-1836年),字敷若,号乔斋,被称为"十四世乔斋公"。清朝道光年间,郭用锡,利用向马来西亚槟城贩卖不倒翁,掘得生平的第一桶金。而后他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一位较有名望的富翁。晚年回乡后,他曾令官居盐运司知事的儿子郭金榜捐资白银2000两帮助县城修建文峰书院(即现今的"惠安一中"),此义举"以闻于朝",竟引得清宣宗道光皇帝颁发敕命,对其进行封赐,从此名留青史。
3、 郭拔萃(1758-1787年)字超然,号竹圃,清·惠安百崎十一世回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应试,郭拔萃年方二十有一,而"拔帜冠军,受知于沈宗师";翌年己亥(1779年)恩科乡试考取中式第二十四名武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会试,挑选一等第一,授武德骑尉。
乾隆四十八年(1783),郭拔萃"挂标厦门",受水师提督黄仕简器重,曾 "奉命巡视台湾、澎湖等处海口"二次。
郭拔萃"武艺超群,知勇兼全",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考拔授台湾安平左营左厅,"任事果敢,人所畏葸而不敢前者,郭拔萃皆毅然以往",受镇台柴大举所属目。莅任未几,则奉命往广东海口带领哨兵旋台,镇守笨港等地。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台湾义军首领林爽带领义军围困诸罗县,郭拔萃奉命领兵星夜前往救援,被义军火炮击中阵亡,时30岁。
4、 郭光灿(1942-至今)。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联合中心双聘院士。华南师范大学双聘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量子光学第一人,2012年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用他的方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 郭志雄(1906-1941年),原名佛健,别号积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于惠安白奇乡里春村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民国15年秋,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民国18年毕业后,历任军校炮兵教导队少尉排长、炮兵教导第一团中尉副官。民国20年回闽任四十九师团部中尉副官,旋调任二八九团八营上尉营副、机枪连上尉连长等职。民国22年任独立炮兵第三团上尉连长。民国25年以"考绩列优等"获国民政府传令嘉奖。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志雄调航空特务团任上尉连长。不久,升少校营长。民国27年转任航空特务团三营少校营长,负责国民政府辖区内各军用机场的警卫任务。1941年,大湖战役爆发,郭志雄担任副团长。5月25日带领将士破关,壮烈牺牲。战后,国民政府授予郭志雄烈士称号,追赠他为陆军上校,并竖碑纪念,把寨上关改名为"志雄关"。 1984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郭志雄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