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杰 2020-05-27
近日,《科学报告》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有关于人脸识别的新技术,俄罗斯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新 AI,可“仅凭一张自拍照片辨别个人性格”。
据悉,这项研究旨在分析目标人物的五种性格特质(外向、神经质、乐于助人、率真、尽责)。研究涉及大约 1.2 万名志愿者和 3.1 万张自拍照,除了提供自拍照,志愿者还被要求填写了个性调查问卷。
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与个性诊断神经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
结果发现,当分析同一个人的不同自拍照时,AI 会给出一致的个性判断。此外与男性相比,AI 在评估女性自拍照时更加准确。最终,该 AI 的评估准确性“高于平均水准”,且综合表现优于人类志愿者。
光暗共存的现状
近些年,人工智能在不断为人们展示自身的正能量,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试验田安防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尤为亮眼。在近些年的安博会上有关人脸识别的产品技术充斥在每一个角落,无论哪个展馆,哪家企业,人脸识别及动态捕捉技术产品以及丰富的应用案例已经成为“标配”。
其实不仅仅是在展馆内,近两年,随着算法精度不断提升,安全性能日益提高,国内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在公共安全、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落地开花”,显露出了比较不错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公共安全领域,涉及到公安业务方面的图侦、大数据分析,借助人脸识别实现犯罪嫌疑人识别、抓捕;在交通领域,基于交通参与者人的识别,捕获交通违法;在商业楼宇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对出入口实现实时监控等等。
伴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自身隐私愈发重视,面部信息滥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除公安、交管等政府推动的安防项目之外,“外表光鲜”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大规模推广时备受诘责。
雪上加霜的是,从频繁爆雷的现状来看,似乎人们的“隐私”没被保护的太好。在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中,有5000万用户的个人资料,被用来作为向其精准投放政治广告的重要参考,而这些人占据着美国选民人数的四分之一;同年,万豪发布公告称旗下酒店喜达屋5亿房客信息被泄露;社交平台陌陌的3000万用户数据在暗网被销售;问答网站鼻祖Quora的1亿用户数据被窃等等,而类似的数据隐私泄露事件还在继续。
民法典保障隐私,或能加速技术推进
如果审议通过,民法典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法典,作为民事权利保障的“宣言书”,代表委员们及专家就民法典草案中涉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民法典草案的一大亮点。代表委员普遍认为,这是民法典立法的重大创新,有助于强化对人格尊严的全面保护。
民法典草案拟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这也就意味着,民法典落地后,个人隐私相关问题将被法律“重拳出击”,曾经困扰民众的问题很大程度将得到解决。
人脸识别衍生的性格识别对安防行业有什么意义?
现有或正在研究的“高危人员预警防控系统”大多是以物理信息技术辅助第二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构建而成,多基于生物学原理对影像中人物潜在的情绪做基本研究,以期分辨特定的情绪,已达到识别高危人群的目的。
这套基于生物学原理对影像中人物潜在情绪情感分析识别检测系统包括表情识别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图像实时采集、图形界面的显示等四个方面。通过对影像中人物面部及颈部肌肉振动频率的计算和分析达到识别该人物潜在情绪的目的,同时输出相关数据。主要应用于公共场合安全监控,通过人们脸部表情分析,在发现有人出现精神异常或过激表情时及时予以提示,可预防犯罪或危险事件的发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性格与情绪具备一定关联,通常情况下性格会决定情绪的走向。加之人脸是人类最普遍的展示情感的器官群,同时也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它拥有最复杂的肌肉群,故而从理论上来说,通过性格识别来帮助情绪识别做出辅助判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