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ky0 2017-11-23
1
故事从三波人工智能热潮开始
2017年,无人不谈人工智能。
可哪怕早就经历两次人工智能热潮,李开复和所有人一样,都没有料想到今天。
即使,1980年,他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同学们一起研制出了会模仿老师口头禅的“专家系统”型程序,那代表着第一波人工智能热潮;
即使,1993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当他对专家系统再提出质疑,打算用机器学习取而代之做研究,成功说服了导师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即使,最后他的作品成为了第二波人工智能的经典作品。他用4000句话的训练,研制出了的不指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以96%的识别率扭转了所有研究方向。
但当数据不够多,机器不够快,模型不够精确,算法还没有强大到如今的“深度学习”时,惊涛拍岸,卷起的,还是一堆堆泡沫。
20多年后的今天,AlphaGo战胜两代棋王,震惊世界,人工智能再次来势汹汹。
展望未来,20年后的我们,是被机器统治?还是走向光明?
2
未来已经到来
其实,不用看20年后,人工智能时代,现在已经到来。
大到近两年新闻媒体对AlphaGo从业余棋手到世界第一的追踪报道,小到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的“今日头条”和“美图秀秀”,人工智能已经从象牙塔,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不明觉厉的我们,渐渐恐慌了。
我们听到了霍金坐在轮椅上,一次次地发出警告。
我们也听到钢铁侠Elon Musk一边研制特斯拉无人驾驶,一边对未来也表示悲观。
我们想起《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会不会摇身一变,成了T系列“终结者”?
可投身人工智能已经37年的李开复认为,警告、悲观、恐慌,其实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杞人忧天。
撕掉标签,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既不是“人”,也没有那么“智”。
李开复预测,人类在可见的未来只有弱人工智能会必然发生。
3
所谓“弱智”,也已经是个强大的“Excel”
弱人工智能有明确的定义:
1、专注于一个领域
2、针对人定位的优化函数学习
3、根据大量数据和环境认知判断
4、不断学习增强自己
相对的是强人工智能,那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他只存在在理论里。
至于超级人工智能,还会具有创造力,还会社交,他,只存在科幻片里。
这么看来,人工智能,的确不足畏惧。
因为,他可以根据世界上几千个时间管理达人的安排来帮助你优化管理自己,但却永远无法明白,你和最爱的那个她见面,为什么每次都要等上半个小时,更不会明白,什么叫“女为悦己者容”吧。
但这并不妨碍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在各种电子游戏秒杀你,还越来越强。
这也并不妨碍他可以每天早晨编不同的摇滚歌曲叫醒你,还越来越好听。
这更不妨碍他可以陪你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还越来越“谈笑风生”。
因为,人工智能会深度学习。但和人工智能一样,深度学习也是个唬人的词。
李开复说,所谓“深度学习”,其实很简单,和Excel没什么两样。
只不过,丢进去的不是一两百个数字,而是大量的数据。
只不过,进行计算的不是一个函数,而是非常复杂的计算。
但是这个Excel太强大了,他会是,哦不,他已经是一场革命。
比起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人工智能革命会来得更快、更广、更深远。
于是真正的恐慌来了,如果什么都让机器做了,做得都比我们好,我们会失业吗?
谈到人工智能引起的失业,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什么工作会被AI取代?
李开复老师有个明确的回答:
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内对工作需要的思考和决策做出相对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AI全部或部分取代。
现在都说,高层写字楼里的白领,赚得还没工地搬砖的多。
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现象可能会愈演愈烈——不复杂的重复性的白领职业,如交易员,会比搬砖工人更会被AI取代。毕竟,金融操作只需软件,而蓝领的AI工作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持。
比起个体的小恐慌,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整体变革,更值得我们展望的。
有了智能翻译,我们是不是可以第一时间看《冰与火之歌》呢?
有了智能医疗,去医院是不是再也不用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了呢?
有了智能驾驶,全人类10%的时间是不是再也不必浪费在堵车上了呢?
有了智能金融,股民在头脑一热前是不是会收到“别做接盘侠”的警告呢?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害怕未来,不如拥抱变化。
那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能做些什么呢?
4
要么掌握1+1>3,要么会画“蒙娜丽莎”
比起被取代,李开复觉得,人与AI协同工作,和谐智能社会,是更有可能发生的事。
李开复有过这么一段往事:
一次国内领导去谷歌总部参观,李开复看总部安排的翻译不怎么样,就自己翻译,后来领导以为李开复是职业翻译,偷偷问李开复有没有兴趣去他们那里当“翻译部主任”。
如果同样的事在人工智能时代发生,翻译还是不能被机器取代,毕竟这是交流性的工作,还有门面的成分在。但李开复应该不用亲自上阵——难懂的句子,总部翻译可以参考人工智能的辅助。
这就有了他的第一个结论:需要人际接触的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那孩子呢?
国务院不是都下通知,要高校开设人工智能课了吗?
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报名从几百人猛增到了上千人。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让孩子学什么?
李开复认为,学什么,不如选什么。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孩子学成机器,那才是最会被淘汰的。
当更多的人从搬砖工里解放出来,成为艺术家的时候,我们会迎来又一波艺术浪潮。
李开复的小女儿喜欢摄影。
这是一门在人工智能时代,会受到极大挑战的技能。
因为手机会具有单反的成像效果。人工智能能从几亿张照片中,明白景深、构图和光线等。
但她却告诉李开复:“爸爸,我不介意赚更少的钱。机器会拍照,但却不会创造,他们不懂什么叫美,更不会追随美,爱上美。这样去追求自己的内心,我愿意。”
这让他有了第二个结论:需要创意的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不远的未来,当哲学家和人工智能涌现时,我们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吗?
向死而生的感动,AI永远不会懂。
说起看过的电视剧《真实的人类》片段,李开复的声线变了——
智能人说:“我不惧怕死亡。这使我比任何人都强大。”
人类回应:“不,你错了,如果你不惧怕死亡,那你从未真正地活着。你只是存在而已。”
李开复想起他癌症治疗时,一次化疗结束后,他回台北修养。秋景让他心生感慨:活着真好。
这就是人工智能永远不懂的事。
他们会下赢一盘棋,但不会欣喜若狂。
他们会诊断病情,但不会用语言给予你慰藉。
他们会调制拿铁,却不会在下班后给你一个鼓励的拥抱。
这是一件好事: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拥有人类的特质:情感。这却让我们感触更深。
所以,马云调侃,下棋就要有输有赢,AlphaGo永远在赢,有什么意义?
所以,医生不会失业,不然谁给你安慰,听你倾诉,给你鼓励。
所以,调酒师会一直存在,我们要的,不是一杯莫吉托,而是一吐为快的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