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的白板 2017-11-29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及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五六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土楼故里南靖县和华安县占三群楼,永定县占三群两楼,包括分布在土楼故里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南靖田螺坑土楼群。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