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的白板 2018-01-13
开年第一波纪录片安利,香玉要给它——
《如果国宝会说话》
元旦首播,取得了9.4的高分。
咦,国宝纪录片,不是已经有了隔壁《国家宝藏》么?
NONONO,两者气质灰常不一样。
《国家宝藏》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纪录片,而是真人秀。
主持人、小剧场、明星、舞美... 是综艺的架势。
《如果国宝会说话》则是工整的「旁白+影像」纪录片模式。
导演是徐欢,她的制作团队是「国宝专业户」。
作品一水的高分,底盘,稳了。
然而,它于工整中一反传统。
首先,「短」得不可思议。
跟以往每集50-90分钟的文物纪录片不同,它一集只有短短的5 分钟。
感觉还没开始食用呢,就结束了。
云淡风轻,真·泡面番。
这种摒弃长篇大论,采用短小精悍的形式,正是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再则,「轻」得不可思议。
中国向来以「五千年文脉」为荣,这是值得骄傲的。
但这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一个通病——太沉,太重。
不搞个家国兴亡,潸然泪下,就好像交不了作业似的。
《国家宝藏》开了一个好头,官方吐槽乾隆的农家乐审美,靠自黑火了一把。
但它要的仍然是「国之重器」,遵循一种「大气」和「有力量」的审美标准。
这次,《如果国宝会说话》走了一条非常不同的小清新路子。
第三,「萌」得不可思议。
海报一早就开始卖萌。
(莫名想要同款美瞳肿么回事。。)
视频的打开方式也异常可爱。
每集开头,叮叮叮一串铃声,提醒「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把自己伪装成一条语音,淘气了哦。
于是弹幕上满是乖乖的「已查收」。
片子里选取的文物,恰恰也结合了「短」「轻」「萌」三个特点。
将目光投向一个个有意思的小物件儿上。
以往我们看的国宝纪录片,介绍的多是皇室珍藏。
《国家宝藏》中展示的《千里江山图》卷、瓷母、越王勾践剑等等,都是帝王家的东西。
然而,《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这些动辄几千年的无价古董,在古代可能都是李婶儿家的茶壶、张妈家的大碗、赵大爷家的口哨……
市井气息浓厚。
比如第一集介绍的,「假装我是一个人」的水壶。
因为分别有三个出水口,也有弹幕猜测是花洒(咳咳,还有更为「大胆」的猜测香玉就不明说了。。)。
略略翘起的嘴唇,显示出偶来自仰韶文化遗址的倔强。
此处应配上五月天《倔强》打 Call~
文物这个东西,年代越久越粗粝,现代人也就越难以 get 到它的价值所在。
但若放置在某种情境下,就显现出一种繁复的味道来。
呆?萌?似人非人的诡异美?
它都有。
这就是它 6 千年的历史感带来的。
你会不禁揣测,在那样一个几近蛮荒的年代,古人偏偏捏出了这么一个表情,是要表达什么?
旁白将这解读为一种「对自我的凝望」,是大地上留下的亿万张迷茫的面庞之一。
无水时,迷茫而好奇;
出水时,双眼流泪,是悲伤。
这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发端,开始观测自身的情感和命运。
其中散发出悠远的人类学意义,不言自明。
再看另一个小玩意。
同样来自 6 千年前,「假装我是一只鹰」的鼎。
是用来盛饭,装水,还是祭祀?
用途不明。
不要紧,关键它好看呀。
陶鹰鼎浑圆的身形,粗壮的小腿,自带一种上古的质朴野性。
神奇的是,又兼具一种现代感。
央视爸爸称其为「肌肉萌」。
敲凶的喔 jpg.
好啦好啦,你坠厉害。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有100集,每一集介绍一件文物。
透过一件文物,看到九千年的璀璨文明。
不说教,不沉闷,而是在轻松的气氛下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最令香玉感到惊喜的,是在剪辑和配乐上,央爸也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方式。
趣味性强。
插入一些手绘小动画,讲解甲骨文,非常寓教于乐。
该吓人的时候绝不手软。
用「走进科学」的 BGM,营造一种神秘氛围,引人鸡皮疙瘩直掉。
这种惊悚片惯用的剪辑手法,一种时空穿越的混乱感,我中间一度以为自己在看《双峰镇》呢。
另外,解说词很赞。
旁白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圈粉。
有时称文物为「你」,仿佛在跟它对话;
更有时自称「我」,化身俏皮的文物本体。
通常,国宝类节目喜欢讲各种数据:尺寸、大小、年份、人物、故事,大而全但其实也跟念历史课本差不多。
而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摒弃了「讲述」,而偏重了「抒情」,谈文物自身引发的美感和趣味。
颇有「为国宝写诗」的味道。
六千年
仿佛刹那间
村落成了国
符号成了诗
呼唤成了歌
这种直抒胸臆式的文案,主观意味强,但更有人味儿。
为作文发愁的摘抄党人阔以走一波啦。
其实香玉最想问的是:各位博物馆大人们,啥时候出周边呀?
美瞳,奥特曼和肌肉萌,我都好想来一打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