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何小鹏:造车是一个大坑,比互联网创业难100倍!

小饭桌 2018-03-20

文/西龙

何小鹏 2014 年第一次试驾了特斯拉,在此之前,他并没有觉得特斯拉是一家很牛的公司,虽然他听说特斯拉已经很久了。

但这次试驾,彻底颠覆了他的认识。

“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体验过电动汽车,所以也并不知道电动汽车有哪些好和不好。”何小鹏告诉猎云网(ilieyun)。

加速度很快、基本不用踩刹车、自动泊车、更安静的车内环境。在体验过电动汽车“神奇”的用户体验后,何小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要做件大事。

(左起依次为:何涛、何小鹏、夏珩)

2014 年 6 月,特斯拉对外开放了二百多项专利技术,鼓励其他企业开发电动汽车。这让何小鹏看到了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可能性。那时的UC刚被阿里收购,他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很快,何小鹏就与夏珩、何涛、杨春雷一起创立了小鹏汽车,俞永福、李学凌、傅盛、吴宵光等多位互联网大佬成为了天使投资人。

从 2014 年夏天到 2017 年夏天,何小鹏把这段时间形容为“闭门造车”。直到去年 8 月,何小鹏正式从阿里离职,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小鹏汽车才开始逐渐在行业内发声。

何小鹏说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活着,这一次是为了长大,而在他看来车这件事情足够大。“汽车是一个几十万亿的全球性市场,市场规模远远高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何小鹏认为,互联网加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将会使汽车从一个交通工具变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未来这个领域里也会出现很多公司,包括整车公司,摄像头公司,人工智能公司,芯片公司,电池公司,这些都是机会。

造车是一个大坑

最近四年,国内出现了 300 多家新造车公司。其中以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威马汽车为代表的的“三驾马车”累计融资都超过了 50 亿元人民币。

虽然拿了这么多的钱,但在何小鹏看来,这是“互联网三苦逼”重新创业记。

“我想说,造车的过程特别痛苦,挑战来自于各个方面。”

何小鹏曾经说,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 100 亿太夸张了,自己跳进去才知道 200 亿都不够花。

“那您觉得要完成造车的梦想,需要多少钱?”

“不知道,也许 300 亿。”何小鹏告诉猎云网(ilieyun)。

如同中国在互联网基础操作系统、基础数据库上有很多缺失一样,当何小鹏进入到汽车领域时,他发现不管是制造,还是材料,中国都有非常多的缺陷。“当我进入到制造领域之后,发现需要研究的广度跟深度都远非互联网所能企及的。”

在没有进入制造领域之前,何小鹏一直觉得工业4. 0 并不遥远。但是当小鹏汽车投资数十亿建了第一个工厂后,他发现工业4. 0 离实际应用还很远,很多还停留在概念里面,现实的转换难度要比想象中的困难很多。

而汽车制造又是生产制造领域最复杂的行业之一,进来之后何小鹏才发现,原来这个行业里有这么多的大坑。但是何小鹏说,小鹏汽车有信心把这些坑都填过。

“造车比互联网创业的难度,真的不止高十倍,我认为要高一百倍,需要非常多的钱,一年融 50 个亿根本活不下去。”何小鹏说。“我们原来在互联网领域能够成功,真的是有运气。”

今年 1 月 29 日,小鹏汽车宣布启动 22 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并且获得了阿里巴巴、富士康和IDG资本的联合领投。在B轮融资完成后,小鹏汽车的融资规模超过了 50 亿元人民币。

虽然已经拿了 50 亿投资,在融资规模上也仅次于蔚来汽车。但何小鹏说,今年至少还要拿两轮,要超过 10 亿美元,争取到年底变成第一名。

在何小鹏看来,强融资能力、自主创新和品质制造是互联网造车实现 0 到 1 的关键。而能否融到足够的资本是当下的关键,也是这场生死竞速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 月初,蔚来汽车传出了赴美IPO的消息,预计将公开募集 20 亿美元。威马汽车CEO沈晖随后也表示,威马对赴美上市持开放态度,并透露威马内部有团队正在研究美国、香港以及大陆IPO的相关建议。

而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宣布,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行主席顾宏地博士正式加盟小鹏汽车,出任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在融资IPO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曾在阿里巴巴的IPO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恰恰也是目前小鹏汽车急需的。

除了带来资金,阿里和富士康的入局对于小鹏汽车也是极为重要,前者带来了阿里对于智能汽车的布局和长远规划,以及阿里云、高德地图、天猫汽车、斑马汽车等多方面的合作。而后者则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管理经验。

至此,互联网三大巨头在电动汽车的布局也逐渐明朗,分别是小鹏汽车(阿里)、蔚来汽车(腾讯+百度)、威马汽车(百度)。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互联网汽车的初局已定,但何小鹏不这么认为。“过两年可能还会出来两家能融到 10 亿以上的。”他说。

蔡崇信在发布会上讲了阿里投资的几个理由:一是汽车的互联网化;二是汽车自动化,因为有了环保要求,电动车一定会是未来的趋势;三是数据的智能化,未来可以在车里享受到很多智能的应用和功能,而且这些应用和功能都是透过人工智能,透过数据驱动的。这三点对阿里巴巴的意义非常大。

“传统制造正在全面进入高科技、高智能新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我们将运用在工业制造领域、互联网行业累计 40 余年的经验与技术,协助小鹏汽车对科技与品质的追求和有效平衡。” 富士康集团鸿腾精密董事长卢松青表示。此外,富士康和小鹏汽车还将会在智能制造、车联网以及能源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2 月 24 日,郭台铭访问小鹏汽车研发总部,参观厂区并试乘G3,双方长谈 2 个多小时

何小鹏相信未来造车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我们能把制造、工艺、材料做好,把我们的互联网能力,资本和政策耦合起来,会是巨大的机会。”

不过何小鹏也强调,这其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汽车行业里,随便一个公司都能找到几百个全球最好大学,以及中国最好大学的博士。“这么一群聪明人,在中国的汽车行业做了 30 年,为什么没能把中国的汽车做到更棒一些?为什么中国的汽车公司能够做到很大,但是做不到世界的强者?”

“因为造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小鹏说。

在造车的过程中,小鹏汽车曾拆了好几辆特斯拉,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特斯拉的相关技术。“每家车企都会这么做,我们也一定会研究竞争对手。”何小鹏说。

小鹏汽车之前设计了一个很酷的沙发,非常智能化,也很舒服。但是后来供应链的同事告诉何小鹏说这个沙发不能用,因为如果用这个沙发,需要从车顶上面吊装到车里,成本太高了,无奈只能重换一个。

“一辆车有接近 3 万个零件,如果每个零件的出错率是1%,可靠性是99%,事实上这是一个很低的可靠性。如果把这 3 万个零件组装在一起,那这个车基本每星期都会出问题。”

对于 2018 年面临的挑战,何小鹏认为,最大的挑战是规模品质的交付。造出几十台品质还不错的车,难度是很低的;但是要每个月都造出一两千台有品质的车,那整个供应链、生产过程的管控是非常难的。

比如因为雾霾问题,北京周边一些地方的土建不能做,这也导致小鹏汽车上游的一些供应商生产出现问题。“我说你们不是不在北京吗?他说因为我们另外一个靠近北京的供应商,他们的生产不能做,所以影响了供应商,供应商又影响了整车厂商。”

小鹏汽车量产下线

除了生产,人才也是何小鹏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去年 10 月,前特斯拉Autopilot机器学习负责人谷俊丽、前一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明辉、前京东高级副总裁熊青云,以及前马自达汽车设计师赵谦相继加盟小鹏汽车。

造车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领域的人才。据何小鹏介绍,目前小鹏汽车内部有来自科技、金融、互联网、汽车等不同行业以及跨界的人才,其中汽车类人才占了60%~70%。何小鹏认为,如何把不同背景的融合到一起,是公司的文化核心。

“我们去年年初才 100 多人,今年年底会接近 3000 人,明年要到 5000 人,但是在造车里面依然是一个非常小型的公司。所以,未来我们会招聘很多的汽车人和互联网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