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

inNeed产品经理社 2019-12-13

一、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简要总结一下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1、对于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首先我们要做的一定是尽可能的明确需求。产品的用户是谁?产品的客户是谁?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等于客户,公司为办公软件买单,但是公司的员工使用办公软件。产品首先要做的是讨好用户还是客户,这对于后期需求的搭建尤为重要。

商业价值,或者叫商业优先级,是对上述几种商业价值指标的综合评判。这一条是整个需求列表中最核心的部分。

2、确定了产品的讨好对象,接下来,就是将对象的需求进行收集和整理。

3、任何需求尽可能地形成正规的需求分析文档,并且不断迭代,反复多次地确认。在需求分析阶段对需求的明确将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减轻后期的工作负担。具体的需求采集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 用户访谈
  • 可用性测试
  • 问卷调查
  • 数据分析

提出“需求采集人人有责”的概念,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多地采集”

4、对需求进行整理。

产品经理要有自我判断和思辨的能力,更多的时候,用户并不知道他们自己真实的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并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对这个产品更好的,产品经理必须要沉淀他们的需求。“少即是多”,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需要实现的,有时候更少的需求反倒能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一个功能的多次需求会议中,必然有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对一个功能想得不完整, 说着说着大家都想把这个功能做得再强一点,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但后来通常因 为技术实现、资源等原因,又把这些加上去的功能点一个又一个地砍掉,甚至会发现 砍到最后和一个月前的第一次方案是一样的。看似白搭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有用的,这 是一个“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段过程,对于那些加上又砍掉的 功能点,在第一个阶段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第二个阶段想到了,很兴奋,那就做吧, 而第三个阶段的砍掉是权衡了利弊之后的决定,和“没想到”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无 法绕过第一阶段的无知,也千万别停在中间那个功能点“大而全”的时候,必死无疑! 而第三阶段的“少做”则是超越第二阶段“多做”的“少做”,这才是真正的“多做”。

有很多文章谈到这样的思想,用 100%的质量去实现 75%的数量,而不是反过来! 吸引用户的往往只是功能模块中的一两个点,我们一开始只要让其拥有 100%的质量其实就够了,这样留给用户的是升级的期待,而如果反过来,功能铺得很开,但每个点都不爽,那反而喧宾夺主,把闪光的地方给掩埋了。

5、绘制原型图,形成产品需求文档

该文档是产品项目由“概念化”阶段进入到“图纸化”阶段的最主要的一个文档。当然,这个定义针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广义上来讲,产品需求的描述,应该包含有产品的战略和战术,战略是指:产品定位、目标市场、目标用户、竞争对手等。战术是指产品的结构、核心业务流程、具体用例描述、功能&内容描述等。

二、以“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为例给出您的分析和设计

  • e-book作为纸质图书的电子化,固守着纸质载体的空间顺序图文特点,结合互联网之后出现了慕课、付费阅读、在线课程等新的形态;
  • 互联网条件下提供了虚拟高维空间、超链接和多媒体交互性等更好的媒介特性,以游戏、多媒体交互式课件为典型代表;
  • 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看,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的?

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的图书经历了由纸质书到电子书的变化,今天,各种书籍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它们借助于不同的媒体和用户完成交互任务。

从作者角度看,未来的图书可能更加趋近于一个产品,作者不仅要关心文字的产出,还要关心产出的形式。比如为故事书设置特定的场景,让读者能够在场景中边学边玩。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图书可能不像现在这样让人被动地接受知识。反倒是更多的会让读者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真正做到玩中有学,学中有玩。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这些只是书的内容的呈现形式。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图书,内容的呈现形式都是图文,但是在内容的外壳上,又多了付费阅读、在线课程等新的形态。

我想与其说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子的,不如说未来的知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到我们面前的。

现在那么多公众号都在贩卖焦虑,好像不学习就无时无刻在退步。未来的知识不应该是这样的,它们的传播应该是可控的,是有理有据的。

图书的门槛会被拔高,因为一本书需要的不仅是内容的产出,形式的展现,言论和书籍会有明显的界限区分,有专门的ai工具会为我们过滤这些东西,它们能分清楚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与时俱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