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蜀道 越走越宽 越走越快

吃本道 2017-12-09

三千年蜀道 越走越宽 越走越快

制图 李开红

三千年蜀道 越走越宽 越走越快

广陕高速嘉陵江特大桥

三千年蜀道 越走越宽 越走越快

明月峡古栈道

三千年蜀道 越走越宽 越走越快

西成高铁试验列车驶过嘉陵江特大桥

[开栏语]

秦岭,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横亘于长江黄河之间。

李白一曲《蜀道难》,让连接川陕两地,跨越秦岭的蜀道,早已难得天下闻名。

“真的比登天还难啊!光听到都愁老了许多。”李白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用今天的话来讲,愁得连颜值都下降了。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过秦岭的方式不仅上了青天,也下了土地。从蜀道到川陕路、宝成铁路,再到高速公路,随着高铁的到来,成都和西安两城的距离感从一南一北变成了友好邻居,两大历史文化古城相遇,必将重新激发出人文、经济、创新的活力。

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越整整三千年。

成都商报今日起推出“穿越千年蜀道”特别策划,我们探访古蜀道、寻找川陕公路足迹、采访宝成铁路建设者……写在西成高铁即将开通之际,一方面敬畏天堑,一方面赞颂通途。

“细流不择能成海,撮土虽微可助山”,正如一块蜀道石碑所刻,这条由成都通往长安的道路,经过历朝历代变迁,越走越宽,从战国木栈到石板陆栈,从木牛流马到华盖马车,从荒郊野岭到驿铺栈阁……

11月17日~25日,在成都举行的“蜀道石刻题记展”中,那些有关开山造路的碑记,重回人们视线。

蜀道之险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前后延续3000多年,这条翻越秦岭和大巴山,连通陕西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的川陕古道,穿过了《史记》中所称的“天下之大阻”。从2005年开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开展了对蜀道的考察,那些掩盖在杂草之中的古道旧迹被渐渐清理出来。

蜀道一般有“北四南三”或“北四南四”的说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姚军告诉记者,依据地理位置不同,以汉中为界,可以分为南段和北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城市为起点,翻越秦岭到达汉中地区;南段从汉中开始,向南翻越大巴山,最终到达成都。

一种说法是北段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主要有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不同的道路开凿时间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姚军介绍,阴平道主要以军事用途成名,米仓道是一条官民两用的商贸大道,荔枝道开凿于唐代天宝年间,为运送新鲜荔枝而开辟的专用通道。金牛道则开凿于战国时期,算是众多蜀道之中开凿时间最早,栈道、关隘最多,遗迹最为丰富的一条,古代官员任命都是从这条路入蜀。嘉陵江东岸的明月峡古栈道,仍能看到战国时期留下的遗迹,400多眼栈孔,分布在绝壁之上。

“巴蜀人自古就向往盆地外面的世界,无奈‘西当太白有鸟道’。”四川省社科院研究院谭继和解释说,唐宋以前,蜀道多以栈道为主,行走悬崖峭壁之上,都是一些“左肩道”,“挑夫没法换肩,更不可能转身。”他表示,这才有了李白的《蜀道难》,而在这之前,也有很多记载蜀道艰险的文章。

蜀道之变

从“火焚水激”到铺设石板道

蜀道的线路并非一成不变。在考古调查中,姚军就发现,早期的蜀道修建受到技术制约,主要沿着山间河谷修建。但在明月峡这一段,原本沿江的栈道在宋元之后就改走山路了。“先前木头搭建的栈道,容易被水淹没、腐蚀,建造成本也比较高。”姚军分析,明月峡以北段落至宋末改由七盘关入蜀后,更多开始采用陆栈,以石板道为主,从蜀道碑刻也不难看出,明清时期很多工程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以石铺路,幅席丈余”,利用山体裸露山石修凿,以减小土石运输,节省人力物力,在弯急坡陡处还设置拦马墙等交通安全设施。谭继和认为,建造方式的变化,得益于铁器等生产工具的革新。

从早期修建开始,蜀道铺设栈道、修凿穿山石道等工程技术手段均为史载之首创,代表了当时此类技术的最高水平。“火焚水(醋)激”等方法,对顽石“赤炭以烘之,严醋以沃之,溃为埃煤,一帚可扫”,这些方法最终弥补了逢山开路过程中硬件上的不足。

蜀道之易

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

从无路到有路,从小路到驿路。谭继和从史书中寻找着蜀道变化的证据,“到了唐代中晚期,就已经有蜀道易的提法了。”谭继和说,在《新唐书·韦皋传》中,就记录杜畅创作了一首《蜀道易》赞美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韦皋,里面提到“蜀道易,易于履平地”。

虽然这首诗有阿谀奉承的意思,但汉唐之后的蜀道与战国秦朝相比,已经大有改观。在考古调查中,一些关门、驿站的遗址成了当时蜀道道路设施完备的一大证据。金牛道广元段是金牛道最为重要的段落,200多公里的道路穿越了六个市县行政区,在这条道路上,散落着拦马墙、拴马桩、石质桌椅、石磨石碾等遗迹,虽然都是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它们仍旧保留了原有驿站、铺站为主要节点的驿路格局。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道路两边,满是种植于汉、唐、宋、明的古树名木,剑门关、昭化古城、剑阁古城、皇泽寺、千佛崖、觉苑寺这些重要建筑也沿线修建。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