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科技蟹 2017-11-29

欢迎关注大鱼号《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文/闲云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保留着古屯堡遗风的四合院)

【作者简介】闲云,本名万丽萍,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闻传媒中心。闲暇时喜欢写一些小散文,曾在《贵阳日报》《中国散文网》《晚晴》等报刊及网络发表过散文作品。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从贵州省会城市贵阳向北出发,经过乌当新城区,到东风镇头堡村委会所在地头堡街上,这里无论是街道还是房屋建筑,都与周边其他村寨的街道和房屋不同,这里还保留着一座古城堡的遗迹,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明朝洪武年间到南方平息叛乱的殷德将军和马勋将军和的后裔。

2017年仲春,笔者走进头堡村头堡街道,在殷德将军的第22代后裔——居住在头堡村的东风镇教师殷明洪的引领下,笔者走进街道和一个个巷道参观,看到不光是古巷道的布局还在,就是巷道里的古式房屋建筑格局也风韵犹存。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保留着古屯堡遗风的头堡街道的主街)

在头堡古屯堡遗风的街上,能看到街道两旁,是两两相对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每排都是每隔两幢相连的房屋就有一个巷道延伸进去,这相对的两排房屋之间的巷道口并不是相对的,而是错开的。据介绍说,这就是630多年前屯堡的主街,大约500米长。

据殷氏族人们的讲述,这样的街道和巷子的建筑布局,一直沿袭着630多年前古屯堡的布局和样式。这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便刨根问底地问起头堡的历史。在殷明洪的引导下,走进这样的具有古屯堡遗风的村寨里,笔者仿佛穿越到600年前,去探寻古屯堡(如今仍有遗迹)及殷将军的故事。

那时候,头堡三面环水,一面靠陆地。从村口进去这头的街道是下街,街面全是石块铺就的,有500米长。下街有一个锁口,正对着过来就是戏楼。戏楼是供头堡的人们农闲时唱戏和娱乐的。戏楼后面约一丈远处有一个大庙(解放后分给个人家了)。这个大庙是当年殷家、马家、李家捐献的银子修的,它才是真正的古林寺。当年头堡经济很发达,从而宗教人们信仰也很浓。戏楼转右进去是上街,也有500米左右长(现在被村民们修建的房屋挡住了),转左是沈家湾。据说在头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风俗,即是,新媳妇接进来时,从上街进村里来;嫁出去的姑娘出门时,顺下街经过过街楼出去,一直沿袭至今。

沿着主街一路走进来,两边有10条分支巷道,一边有5 条,分向两边延伸进去,每条巷道里都是四合院,主街道和分支巷道的布局是军事道路,当时是军民合用的道路。这样的街道和巷子的布局,全是明朝时期留下来的,至今一直沿袭着600多年前古屯堡的布局和样式,仍保留着明朝时期的遗风。殷、马两位将军组织修建街道时,是按军队屯军的模式来规划和修建的,看似整整齐齐的,却像迷宫一样,有防御和防火功能。戏楼两侧,一边一条水沟,中间有一口井,在戏楼前正中间的一米左右处。过街楼上边是一所私塾,供头堡的孩子们读书的。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保留着古屯堡遗风的头堡戏楼)

根据殷氏族人们的介绍,我一边走进一个个巷道仔细观察,看到的,不光是古巷道的布局还在,就连巷道里的古式四合院房屋格局也风韵犹存。一个个古巷道和一座座首尾相连、错落有致的古式四合院,600多年过去了,尽管四合院的房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翻修,但模式和格局仍然是明朝时期的旧样:从朝门进入四合院,正面是正大房,左右两边是厢房,正房对面是两层的小瓦房,上层堆放东西,下层是猪圈或牛圈,小瓦房背面紧贴着围墙。据族人们说,当年殷德将军和马将军平定贵州后,在头堡屯兵驻扎下来后,将军士们一边戍边,一边从事产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些街道、巷道、房屋的布局和建筑,就是为防御外敌入侵和让人们安居乐业而设计的。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便刨根问底地他们讲述他的祖先殷德将军与头堡这个古屯堡的历史和传说。

观赏过一个个古巷道和一座座首尾相连、错落有致的古式四合院后,我们来到了殷德将军的后裔——第22代后人殷明生老师家中,在他家第23代后人、66岁的殷登华,第21代殷光勇,第23代殷登明、殷登林等,正聚在一起谈论拟写家谱之事。当得知我为挖掘、采写殷将军历史而来时,他们热情地向我讲述让他们引以为荣的先祖——殷德将军的故事。

在明朝洪武年间,元朝残兵与南方少数民族串通反叛,明太祖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南征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平息叛乱。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为了统一全国,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挂帅,沐英、蓝玉为副统兵,头堡马氏先祖马勋为左军统翼安德将军,殷氏先祖殷德为右军统翼威武将军,带兵向西南进发征剿元朝残余。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古屯堡街道分支的小巷道)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马勋将军、殷德将军随傅友德、沐英、蓝玉由江南出发攻打湖北襄阳;随后又帅兵南下,随傅友德、沐英、蓝玉率大军征往云南,史称“太祖平滇”。进入云南后,明军勇猛善战,很快就剿灭了元朝的梁王巴达刺尔瓦密部队。云南攻克后,明军转战贵州。进入贵州时,明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沐英帅领,由永宁(今四川叙永县)经乌撒(今云南镇雄),到贵州赤水,与乌撒诸蛮(少数民族)开展大战,诸蛮被降服。另一路由傅友德、沐英帅领,左军统翼安德将军马勋、右军统翼威武将军殷德随同,由贵州的普安,经盘县、晴隆、兴义等地,攻打贵阳府,攻打黑羊大箐(今贵阳)。明军英勇善战、攻势很猛,很快就攻下了沙木溪等地。当地苗蛮、仡佬等少数民族闻风而降,归顺了明朝。

明军进入贵州时,殷德将军的军队从六盘水的夜郎古国一路过来,直打到贵阳。在进入乌当(当时不叫“乌当”)前,殷德将军便派先遣部队探子(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进到乌当,打探当地的地形、敌情等情况。探子到了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陆地、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苗族人,但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以便向殷将军汇报情况。正想打听此地地名时,迎面走来一个苗族姑娘,探子就问苗姑娘这里叫什么地名,苗姑娘说叫wudang(苗语),意思是三面环水、一面靠陆地、陆地上有许很多乌木、到处是花草,是个美丽的地方。(据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们在离头堡不远的渔洞峡跳台处,挖出来许多乌木。)探子向殷德将军报告时,将wudang按发音翻译成汉语“乌当”。明军平息战乱在这个片区屯军后,就把这里叫“乌当”。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犹如迷宫的屯堡巷道)

明军进入乌当后,马勋将军攻打骄子岩,殷德将军攻打渔洞峡苗寨。渔洞峡的山上岩石很险,殷家军采用“转兵之计”进行攻打,英勇善战的殷家军很快就攻下来了。后来的人们还把渔洞峡的坡称叫殷家坡,距渔洞峡坡约1.5公里的永乐乡米汤井(地名,一个苗寨)叫屯军山,至今还在。殷家军的大本营在头堡,渔洞峡和米汤井都是临时驻扎军队之地。取得胜利后,殷德将军在头堡一带屯军时,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龙井村开挖了一口井,就是现在龙井村的古井。

殷德将军队在头堡驻扎下来后,带领将士们平时和当地老百姓进行耕作,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保护老百姓平安,战时平息战乱,打击叛乱者。为了严肃军纪,殷德将军制定出规定,作为军规和家训,即:“为人在世,当官要清廉,处事要公平合理,经商要买卖公平不欺行霸市,百姓要勤恳耕作,在品德上不能淫人妻女,不能赌博。”直到60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规定至今仍然是殷德将军的后裔——头堡村殷家的家训。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古屯堡里进入四合院的朝门)

平息南蛮叛乱取得胜利后,傅友德大帅和沐英、蓝玉副统兵等率领大军搬师回京。殷德将军奉朱元璋之皇命留守贵州,治理贵州,安抚百姓。殷德将军所帅军队的将士大多数是湖南人,平息西南地区叛乱后,有一部分人回湖南了,剩余的人就和殷德将军一起驻守贵州,与马勋将军帅领军队一起屯军在头堡一带。军队平时耕作,战时率兵打仗,保卫着乌当一方百姓的平安。屯军后,将这里取名叫“头堡”。

殷德将军去世后,其后人将他葬头堡村平地上,墓前立着石碑,上刻“明授右军统翼威武将军殷公讳德之墓”,后由于盗墓贼的破坏,清朝光绪二年的墓碑被毁,后照原碑拓印重立(原碑保留墓旁),2010年乌当区将殷德募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墓葬。2013年为水东延伸段要经过将军墓地,将军后人为了支持家乡建设与发展将殷将军及已故无后殷氏先祖集中迁到头堡村二道坡安葬,同时为殷将军及殷氏先祖们建立了殷氏陵园。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乌当美景)

并立殷氏门中历代亡故显考、妣高曾远祖之墓碑,并在碑两侧面刻上“承祖宗一脉相传克勤克俭待人接物贵在诚”、“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多做善事少事非”,这殷氏族人秉承600多年的祖训,背面刻着的碑序,说明殷将军坟墓及殷氏祖坟搬迁的原因和经过,即“2013年5月,根据贵阳市政府批文,增设扩建贵阳市北京东路延伸段,须从平地上我祖坟地经过,在该红线内需迁我族600余年殷德将军及祖坟墓计百余所,经合族商定,将上述被迁墓集中迁往本村二道沟殷氏陵园安葬.....”

在殷氏族人们的讲述中得知,过去的头堡村非常漂亮,它三面环水,背面靠绿树成荫的青山,头堡村形状又似船,从高处看,头堡村就像一叶小舟停靠在河畔。一进村口就是过街楼(现在还存在于头堡村委会旁边),过街楼前两侧有一对雌雄石狮子(破四旧时期被打烂了)。

过街楼附近,分别有殷家、马家、李家祠堂。殷家祠堂遗址现在还有四道门存在,殷家祠堂里的一块石碑现在保留在头堡村后内沙坡上的殷家另一处陵园内,石碑的正面刻着,殷氏宗祠碑序:“吾祖籍湖南宝庆俯武岗州珠市巷人氏,洪武二年,我祖殷德公威武将军之战(有误)调北征南,数十余辈子孙繁衍,此来黔地开辟之祖,也因 国朝同治年间贼匪扰乱......”上面讲述了头堡殷氏祖籍的地点、殷氏先祖殷德是来到头堡的原因和经过、修建殷氏祠堂的原因和过程、修建祠堂的经费来源、捐款人的名字、祠堂维护维修和供养的经费从何而来等等情况。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进入古屯堡的过街楼)

由于历史原因,殷、马、李三家祠堂都在解放初期“破四旧”时被毁了,过街楼幸存下来,如今变成了头堡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被仿古翻修保存下来,是整个头堡村的进村大门。据殷登华等人介绍,古时候,在过街楼前,碧波悠悠的南明河绕村而过,河边有一个直径为1.8至2丈的大水车,将南明河的水引流进村子里,供人们饮用和灌溉。人们在村子前的河里隔出了好几口人工井,由上到下,依次为淘米井、洗菜井、洗衣服井、饮牲口的井等,井然有序,且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南明河前面是一片宽宽的田地,一座宽约1.5米的七眼石板桥连接着田坝和村子。

殷德将军的第23代子孙殷登明(1964年出生)说,他上小学一年级时,过街楼前的河边的3口井还在,头一口井是供人们挑水吃的,第二口井是供人们洗衣服的,第三口井用于洗一些脏东西。这些井的下面有一座老石板桥,桥的不远处建有一个堤坝,堤坝下面有一个长潭,长潭是供人们洗澡用的,长潭下面还有一个水碾。河里的水很清亮很干净,是头堡村的“护城河”,河的两岸全是青青的翠竹。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殷将军后人于2002年在旧石碑的基地上重新为殷将军立的墓碑,上面的文字是从上拓下来的)

古时的战事和殷德将军的故事早已沉落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殷家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家训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在家训教导下,殷将军的后裔人才辈出。解放前,殷履锡从头堡走出去,到黄埔军校读书,是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员,毕业后进了胡宗南部队工兵营营长,解放后,后来他到遵义,为遵义设计了一座大桥。殷将军后裔中还有经商的,如殷履讓解放前到云南做生意,到重庆驮瓷器,回到贵州后开马店,有24匹马,搞运输。

解放军到贵州来后,他捐800块大洋给解放军,被誉为开明绅士。头堡殷家一个叫殷明德青年考上贵州大学,解放初,周恩来总理到贵州花溪时接见过5 个大学生,殷明德就是其中的一个。学钢铁冶炼专业的殷明德毕业后分配鞍山钢铁厂,后来又调到北京重工业公司工作。1932年出生的殷光林,解放初期参加土改工作,17岁就在开阳县羊场区当区长,20岁左右就当了开阳县宣传部长。后又在安顺市、兴仁县、黔西南州、贵州省政协任过职。

在清朝时期,头堡还是乌当(现在的东风镇)片区经济文化中心,有3个大粮仓,周边其他地方的粮食屯集到头堡村后,再由头堡村往外运。在清朝乾隆年间,头堡很热闹的,街道在当时很繁华,四面八方的人还到这里来赶场。头堡的人口也逐渐增加,解放初期土改时,头堡村只有99户人家,现在已经有670多户2600多人,其中殷家有600多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头堡这个村寨越来越美丽,居住在古屯堡遗迹上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和幸福。

贵州有一座保留600多年前布局和样式的古堡, 住着明朝将军的后裔

(殷将军后裔殷明洪给笔者介绍殷将军墓碑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