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jbkshz0 2013-04-26
1.关于架构过程:
a.充分分析需求,确定架构驱动力。在此阶段,要根据需求找出关键功能,关键质量,关键质量间的影响,系统约束(功能和非功能,例如团队,系统背景,性能,技术方向)
b.根据关键功能进行初步设计,然后根据初步设计进行高层分割,最后针对非功能需求(如业务需求,行业背景和约束)做出决策。在此阶段,根据以上观点,做出概念模型。
c.最后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细化。
其实架构很多时候最难得是在性能和可扩展性之间寻求平衡点,架构要多视角分析。
2.关于遵循的原则
a.依赖高层抽象,不要依赖底层的实现。
b.没必要直接通信的类,让他们通过中间类通信。就是建立一个类,a和b类都和c类通信,来访问对方。
c.子类必须可以替换任何父类出现的地方,其实就是里氏代换
d.基于查询和命令的实现。如果一个方法a,访问a会得到一个结果,那么方法a就是一个查询方法。如果方法b,更改了某些类的状态,则b就是一个命令方法。尽量将a和b的实现分离,既如果a是一个查询方法,就不应该改变其它类的状态。
e.分包的时候,将可能相互影响的类放到一个包里,不要让影响扩展到其它的包中。
f.接口职责单一,一个接口最好只负责一件事。如果让一个接口负责太多的事情,要增加功能的时候太难了,因为子类必须实现接口所有的行为。所以提倡,先组合,在抽象。先确定一个需求根据什么组成,分出职责,然后抽象,形成接口,既标准和约束,然后就开整。
以上201211142310整理,不全面,睡觉了,以后想到了,继续补充。
我想说,大家开发项目一定会混乱。因为大多数的开发都是经验谈,很少有方法论。混乱的根源在于需求不明确,因为很少有人将需求分层次,一般对开发级重视度不够。也很少有人对模块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对模块间的关系也很少重视。但是,协作决定接口,没有协作,接口将来也不能满足应该用。开发经验很重要,但是也要有方法的指导。
架构是业务到系统的桥梁。将业务转换为我们要开发的系统。
1.需求阶段。这个阶段主目标是定关键功能,质量,约束。为概念架构做准备。
2.概念架构。这个阶段主要目标是回答客户的关心的业务(也可说是价值)如何实现,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里要注意:
1)用例图不能彻底覆盖系统,因为用例图并不能反应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约束。
2)不要过早概念架构不要进行接口+模块的设计。因为概念架构之前,并不能覆盖系统关键质量约束和非功能需求,也就不能明确模块间的关系,所以这阶段进行模块+接口的设计一定是不合理的。
3)概念架构只关心系统的关键部分。这样粗的看待系统,才能覆盖系统
4)围绕关进需求,质量,约束进行设计。
5)明确影响系统几个最大因素。针对关键问题进行设计。
6)概念架构要抓住客户关心的价值和担心的问题。
7)概念架构贵在有针对性,概念架构对关键部分,给出高层次的解决方案。主在确立架构大方向,针对关键要素进行设计和确定交互机制。(大体分层)
8)概念架构确定高层分割方案和其他关键决策是否合理。
概念架构的核心是发现职责,然后确定高层分割,考虑非功能需求。首先根据关键需求(质量,功能,约束,风险)发现职责(重点是发现职责,因为这是以后高层分割的基础),划分职责后确定高层分割。最后考虑非功能需求。这样大体确定系统的结构和交互机制。由于都是围绕关键功能和主要问题进行设计,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回答可会关心的功能和担心的问题如何解决。
3.细化架构。概念架构并不足以对并行开发做出指导和开发的规范。所以,要进行细化架构设计。这个时候要考虑接口+模块的设计。
累了,不写了,细化架构和之后的一些内容留到以后在写吧。今天的比较细,本人是粗人,并不喜欢太细的东西。最后写的内容一定要用一段话总结出来。就到这,剩下的以后写。
http://www.cnblogs.com/panbolin/archive/2012/11/14/277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