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发现 2016-10-24
原标题:征信行业全景扫描:2000家公司竞逐无资质机构存风险
本报记者王晓北京报道
10月19日,深圳警方展开大规模集中打击整治骚扰信息专项行动。18个涉及骚扰信息违法犯罪窝点被清查,440余人被带回接受进一步调查。警方在现场共查获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约为14.9万余条。
从20世纪90年代真正起步,目前我国征信业形成公共征信与商业征信并存、以公共征信为主的征信体系。
根据建设主体不同,又分为三大领域: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主导的金融征信;以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共享的政府信用信息等政务征信;以及开展信用登记、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等业务的商业征信。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征信市场也面临更大的需求。
但当前行业规范尚未完善,征信信息采集缺乏标准,个人信息滥用、泄露风险严峻,成为征信市场的发展障碍。作为金融基础的征信业将何去何从?
有资质征信机构占比不到5%
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前海征信发布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报告2017》指出,截至2016年9月初,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有2927家接入机构,收录自然人数8.99亿,其中4.12亿人有信贷业务记录。
有良好征信记录的客户多数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服务,大量无信贷记录以及无征信记录的人群获得金融服务并不容易,如何判断这部分人群的信用状况并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市场机会。一位监管人士评价称:当前许多互联网金融创业正是在赚信用基础建设不完善的差价。
多位互联网金融平台人士表示,包括居住地的稳定性、学历、职业、收入水平、作息习惯、电商记录、通讯录等非信贷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个人信用状况。
据工商注册信息库显示,市场上与“征信服务”相关的公司有2000家左右。其中完成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仅约100家左右,获得人民银行批准筹建的个人征信机构仅8家,目前有资质的征信机构占整个征信市场的比例不到5%。
征信机构良莠不齐导致部分乱象。多位试点机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征信市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血型和病史等个人信息;在未明确告知不良后果并取得书面同意前,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等信息”。
芝麻信用人士介绍,其数据来源除电商数据、公共机构数据和合作伙伴数据之外,用户可以自主上传车辆信息、职业信息等。不过,根据征信业规范,芝麻信用不会采集用户通话、聊天信息,也不追踪用户的社交媒体言论。第三方机构需要得到用户授权,否则谁也不能得到相关数据。
一位征信机构人士介绍,当前部分无资质征信机构为了获得有效信息,不经授权就采集用户信息现象十分普遍,包括通话信息、用户在央行和公安部的信息等。此外,无资质征信机构无法查询央行报告,会编造客户虚假资料以及用途,通过有资质机构获得二手征信报告,赚取其中的价格差。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征信市场不搞“一哄而上”
当前美国的征信体系已相对完善,失信者在升职、租房、贷款时都会有直接影响,中国征信市场发展也常以美国市场发展作为对标。
《报告》指出,美国征信市场主体在1960年末一度多达2200家,随着信息技术使得银行可跨区经营,行业不断并购和整合,现在减少到400家左右,其中,艾克飞、益百利和全联三大个人征信巨头占据90%的市场份额。
“我国和当年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我相信我们不应该再走过那段混乱的时期。”邱寒表示,征信机构面对的是用户的数据,大部分还属于隐私数据,因此需要一定的监管和门槛,不是谁都可以去做的,否则人们相当于处于“裸奔”状态。对于征信机构应有一定的准入。
目前,个人征信牌照仍未正式下发。一位试点机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8家试点机构需要定期向央行提交相关业务报告,央行方面也会不定期对其征信业务情况开展核查。
亦有市场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爬虫技术、黑市购买等渠道尽管不合规,但因为有效,也被部分机构私下使用。一位征信机构负责人建议,希望尽快将市场上的征信机构统一纳入监管。
央行相关人士也多次公开表态,要稳妥推进征信业发展。
央行行长助理杨子强曾表示,要严把征信行业进入门槛,在征信许可备案中把握好市场规划,对征信机构整体数量有计划,不搞多而乱。
央行征信中心主任王煜表示,征信市场容量有限,不容易赚钱。做征信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大量的主体信用数据。征信市场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征信市场发展反对重复建设,反对一哄而上。在市场格局上,征信机构之间适度竞争,既不能垄断,也不能过度分割。将呈现市场化征信机构和政府公共征信双线推动格局。
瞭望智库认为,未来3-5年,我国征信机构将大批设立,进一步整合数据源。征信系统重复建设不可避免,但征信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属性,中国征信业也会经历迅速扩张、并购整合和成熟发展的阶段。
(编辑:闫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