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即环境 2017-12-31
中新网12月28日电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各督察组受理转办10余万件群众信访举报案件都是哪些问题?有什么特点?对此,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回应称,一类是群众身边的环境污染“小事”;再就是一些区域性、流域性等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一小部分涉及利益纠纷,或者是“同行举报”。
今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召开2017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有记者问:第一轮督察期间,各督察组受理转办10余万件群众信访举报案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这十余万件群众举报都是哪些问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但是中央督察组一来马上能办好了?
刘长根称,第一轮督察转办的10.4万件群众举报,从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的举报量要比中部地区的高,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这是平均数,每一个省有低有高。但是有一个特点,东北地区比较高,东北三个省举报数量不但高于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水平。
刘长根介绍,第二是从举报涉及到的有关的污染因子看,大气污染这块占比大概41%,水的大概是17%,生态破坏类问题占了7.5%,这是按污染因子分的情况。
一类是群众身边的环境污染“小事”。这类举报占比最高,约占总数的65%左右。主要涉及群众身边的餐饮油烟、娱乐噪声、工地扬尘、生活污水、垃圾、小作坊加工等“小”污染,还有相当部分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结合部聚集的环境脏乱、厂居混杂等问题。
刘长根表示,这类举报看起来都是 “小事”,但事关群众生活起居,对涉事群众来说就是“大事”,需要认真对待,下大力气有效解决。
再就是一些区域性、流域性等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体污染、生态破坏、厂矿周边区域污染等,约占总数的27%左右。随着环保督察一批一批的推进,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日趋高涨,此类信访举报的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刘长根表示,这类信访举报反映的往往是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不容易短期解决,需要科学谋划,制订方案,加快治理解决的进度,并努力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于这类问题,督察组一般会采取现场抽查的方式核实情况,重要问题纳入督察报告和移交案卷范畴。
还有一些涉及邻避效应方面的信访举报。约占5%左右。这类信访虽然占比不多,但往往伴随着利益矛盾和舆情炒作,社会曝光度高,也是督察组和地方党委政府需要认真研判和谨慎处理的问题。
刘长根指出,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涉及利益纠纷,或者是“同行举报”,大概占到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