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生灵 2017-12-10
每次话题涉及到恐龙或其他古生物时,总会扯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到底是哪种?
美国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的5.8米(19英尺)长的蓝鲸头骨
但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定义这个“大”这个概念,该用什么标准衡量?
体长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但在很多形态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并不适合,试想一条6米长的非洲巨蚓和一个正常成年人确实很难对比;
体重或者质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标准比体长合适得多,但在部分情况下体重也不能很直观反映一种动物的实际体型;
体积看起来似乎是更好的一个评判标准,但太麻烦了,也没有人会拿这个标准来计算物种的体型。
无人机航拍的蓝鲸体态优美
2009年在北加利福尼亚海岸发现的死亡雌性蓝鲸,体长21.3米,属于体型较小的北蓝鲸亚种
虽然“大”这个标准本身就比较主观,好在目前公认最大的动物——蓝鲸无论在体长、体重还是综合考虑都与这一名号相称。
迄今为止最大的蓝鲸的记录为一头33.58米的雌鲸,体重估测为240吨左右,上世纪初被捕获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
可靠性高的科考记录为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NMML)的科学家测量的一头29.9米长的雌鲸,在1937至1938年捕鲸季被捕获于南极海域。而NMML实测最重的蓝鲸则重达约172.3吨(190短吨)。
上世纪初(1914-1917)南极南佐治亚岛格瑞特威肯捕鲸站捕获到的一头巨型蓝鲸(25m+)
弓头鲸是现生所有鲸类中体型最粗壮,其最大体围可达全长的68%
弓头鲸是现今体重上限与蓝鲸最相近的物种,也是露脊鲸科体型最大的成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阿拉斯加捕获的19米以上的弓头鲸有三头,最大的一头有19.5米,联系早年的商业捕鲸记录,较为保守的弓头鲸长度上限可能在20米左右,体重估测为125吨左右。
阿拉斯加北部巴罗的伊努皮克人在春季狩猎中捕获的弓头鲸,长15.2米
而根据记载19世纪初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曾捕获过21.3米长的弓头鲸,由于是非常古老早期记录其可靠性堪忧,但研究者构建的生长模型却支持雌性弓头鲸有可能生长到这种尺寸,巴罗的伊努皮克猎人也曾向研究者提到过他们曾捕获过接近22米长的弓头鲸。如果这头21.3米长的巨兽真的存在,其体重可能超过160吨。
无人机航拍的露脊鲸,其身体非常宽阔,这使得它们在并不突出的体长就达到很可观的重量
1850年,一艘美国捕鲸船声称他们在阿拉斯加州的西北极海域捕获到了一头24.54米的巨型弓头鲸,显然这个数据非常不可靠,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他们吹嘘的结果,如果真的存在如此巨大的弓头鲸,那么它的重量可以达到250吨,比已知最大的蓝鲸还要重。在早期的商业捕鲸记录中也曾经有过一头被提取出375桶油(相当于44700升)的巨型弓头鲸,而提炼一桶油平均需要193.4千克的鲸脂,这头传奇弓头鲸的体重可能接近或超过200吨,但由于可靠性同样欠佳,所以如此巨大的弓头鲸也只存在于传说中。
露脊鲸的体型在所有鲸类中粗壮程度仅次于弓头鲸
现生的三种露脊鲸在形态上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体型也非常相似,最大个体基本都在18至20米之间。北太平洋曾经捕获过长17.4米,重106.5吨的北太平洋露脊鲸,这是一头粗壮程度惊人的特异个体(正常情况下这个体长的露脊鲸重70至80吨)。根据捕捞记录,曾经有测量过长20.7米,重135吨的巨型北太平洋露脊鲸,加上体液流失的话其体重接近145吨。
1951年加拿大高豪港捕鲸站捕获的北太平洋露脊鲸
2012年10月,南非开普敦附近的海岸上,一头15米长的南露脊鲸在死后被冲上海岸
尽管体长并不出众,但露脊鲸凭借与其远亲弓头鲸相似的粗壮身体成为了百吨级的守门人,也是陆生动物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人类目前已知有确凿证据的能够超过一百吨的动物仅有以上五种,除了蓝鲸、弓头鲸和三种露脊鲸外,有机会接近或超过100吨的现生动物就只有长须鲸和雄抹香鲸。
纤细的长须鲸是所有鲸类中体长第二长的,仅次于蓝鲸
长须鲸作为体长第二长的鲸类,其体长仅次于蓝鲸,但由于身体过于纤细,实测最重的个体只有70吨出头,其体重被露脊鲸三兄弟和它们的表亲弓头鲸稳压了一头。已知较为可靠的最大捕获记录来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南印度洋捕获的一头长25.9米的雌长须鲸,根据估算其体重在95吨左右,综合来看极大个体的长须鲸是有机会超过100吨的,但实在与“最大动物”无缘。
无人机航拍的长须鲸,体型比起蓝鲸更加纤细(照片由于视角原因所以比实际更瘦)
只讨论现生物种的话蓝鲸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最大,但如果跟古生物相比呢?
阿根廷龙复原
大型蜥脚类恐龙是少数能在体长上超过蓝鲸的脊椎动物,一些大型种的体长可以超过30米。
梁龙科的大型蜥脚类主要繁盛于侏罗纪,它们一般体型纤细,有着细长的脖子和尾部,超龙(Supersaurus vivianae)、哈氏梁龙(Diplodocus hallorum)等少数物种可以跻身于体长最长的恐龙之列。不过梁龙科的体重往往很轻,一般不超过30吨(超龙和大个体迷惑龙可能会超过40吨)。
从左至右:阿拉莫龙、长颈巨龙、超龙、梁龙
马门溪龙科以及大鼻龙类的腕龙科与泰坦巨龙类则比梁龙科重得多,部分物种可以超过50吨。
活跃于白垩纪的泰坦巨龙类的大型物种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动物类群,它们比梁龙科高大得多,体腔也更加宽阔。
生活在约9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的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是泰坦巨龙类中最大的物种之一,大小可能与普尔塔龙以及巴塔哥尼亚新发现的未命名巨龙相近,由于发现的个体多、化石完整程度较为可观,阿根廷龙往往被当作体型最大的恐龙,也是一个很好的标杆。成年阿根廷龙体长可达35米以上,体重可能达到80吨甚至接近100吨,与今天的长须鲸相仿,但和蓝鲸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普尔塔龙与蓝鲸的对比
陆生动物没有海水浮力的支持,因此受重力的影响更大,这也大大限制了它们的体型和体重。与海洋中以巨大的尾部作为强劲动力的鲸类不同,陆生四足动物需要更强大结实的身体结构和骨骼支撑身体和进行运动,如果体重过大,身体可能就会无法维持住,这些限制因素也几乎注定了陆生动物的体重上限远不如水生动物。
当然蓝鲸的位置可能也并不是百分百稳的,还有一些可靠性不高且无法被证实的物种是有一点可能比蓝鲸更大。
易碎双腔龙的复原,作者Alberto Gennari
易碎双腔龙(Amphicoelias fraillimus)的一块残破的巨大椎骨化石在1877年被发现,其椎骨形态重建后与梁龙很像,如果最初的化石数据没有出现错误,那么根据近些年基于梁龙的估算复原,这头易碎双腔龙长58至62米,重130吨左右,很有可能已经达到了陆生动物的极限(幸亏是按梁龙重建,体重还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但由于化石本身不稳定加上缺少完善的化石保存和加固技术,这块不完全的化石很快就因风化而破碎遗失了,只存在于早期文献之中,在无法验证其数据有效性的情况下这一物种的实际体型至今仍饱受争议。
鱼龙是海洋爬行动物中最适应海洋的类群,往往也被认为代表了海洋爬行动物体型的上限。已知最大的鱼龙是晚三叠纪诺利阶的西卡尼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sikanniensis),根据复原重建其体长可以达到21米,体重可能超过50吨,与雄抹香鲸相仿。
从左至右:西卡尼萨斯特鱼龙、梁氏萨斯特鱼龙、太平洋萨斯特鱼龙
不过鱼龙类作为一个在海洋中生存了1亿5千多万年的庞大类群,其化石记录也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一些破碎的大型化石记录。
其中体型最大的便是19世纪新西兰波茨山发现的一块直径45.7厘米的巨型鱼龙椎骨化石,接近西卡尼萨斯特鱼龙的两倍。这头鱼龙曾被命名为波茨鱼龙(Ichthyosaur pottsi),初步被认为生存于2亿多年前晚三叠纪卡尼阶,如果数据属实其体型有可能接近蓝鲸。
但如此巨大的化石却只有少数早期文献中提到过只言片语,而化石本身也早已不知所踪,有传言认为波茨鱼龙的化石可能在运往伦敦的途中随运输船Matoika号一同失踪。与饱受争议的易碎双腔龙不同,死无对证的波茨鱼龙没有掀起丝毫风浪,由于可靠性非常低其存在始终没有被接受,也未被当作有效种,如今也仅仅只是流传范围很窄的传说。
研究表明,萨斯特鱼龙可能主要通过吸食方式捕食头足类
那地球上究竟是否生存过比蓝鲸更大的物种呢?这个可能性其实还是有的,毕竟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化石来了解古生物,现在发现的物种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理论上确实有可能有体型接近蓝鲸甚至更大的物种。化石证据表明中新世至上新世的一些大型露脊鲸类体型可能接近现生的弓头鲸和露脊鲸,上新世的似蓝鲸(Balaenoptera sibbaldina)等大型须鲸根据估算体长可能超过20米,史前有体型能与蓝鲸媲美的须鲸也并不奇怪。
蓝鲸最大动物之名可谓名副其实,但根据记录蓝鲸却未必是最长的动物,可能至少有两种动物有机会在长度上超过蓝鲸。
美国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巨型狮鬃水母模型与细尾长尾鲨对比
霞水母科的狮鬃水母(Cyanea capillata)是已知体型最大的水母之一,广泛分布于纬度较高的海域。狮鬃水母体型的种内差异极大,一般个体的伞状体直径不超过50厘米,但在1870年美国马萨诸塞湾海岸边曾发现一只伞状体直径2.3米的巨型狮鬃水母,经测量算上触手长度其全长达到了惊人的36.6米(120英尺)
一只体型较大的狮鬃水母
记载中120英尺长的巨型狮鬃水母与蓝鲸对比
巨纵沟纽虫(Lineus longissimus)是纽形动物门的体型最大的纽虫,栖息于不列颠群岛、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泥滩和石缝中。它们的身体不分节,扁平呈带状,粘液中含有神经毒素,通常有5至15米长,宽5至10毫米。
据称在1864年苏格兰圣安德鲁斯的海岸曾发现过一条长达55米长的巨型巨纵沟纽虫,它可能是有史以来发现过最长的动物。但作为早期记录,其可信度可能要打些折扣,同时由于身体柔软容易拉伸,这个数据也极有可能非常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