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约10万亿美元

扑克投资家 2017-12-01

中国民生银行和财新传媒共同主办的2017“一带一路”投融资高峰论坛30日在京召开,论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融通全球市场"主题,与会专家就如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充分挖掘银行融通全球市场的潜力、跨境并购与国际产能合作中的金融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产业发展、并购重组、物流、贸易、跨境电商等方面存在大量投融资机会。2016年沿线65个国家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以基建投资每年相当于GDP的10%计,仅此一项未来五年就存在约10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不论对政府、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而言,都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的发言引发与会嘉宾共鸣。据介绍,目前民生银行已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信贷项目200多个,金额100多亿美元;投放了“一带一路”沿线重大PPP项目金额超过百亿元,储备PPP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金额近千亿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亚投行成员增至77个,成为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

未来五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约10万亿美元

原外交部副部长、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对构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蓝图,也是解决全球化难题的中国方案。同时,“一带一路”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创新和深化金融的合作,提供普惠性的公共金融产品,以包容开放的精神推动金融系统化,提升区域乃至全球的金融发展水平。只有在金融领域打造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形成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他建议,在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大政策性支持的力度;商业性金融机构应该继续发力,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要深入了解和妥善应对国际金融领域的激烈竞争,整合国内的资源,形成合力,确保金融“走出去”能够很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的建设。

未来五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约10万亿美元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为抓手,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比较强。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原材料方面如钢筋水泥等的生产能力都居世界前列,也培养出了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队伍,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需要资金投入的工作。我国有3万亿元外汇储备,除了投资于全球资本市场,也可以有一部分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种子基金,来撬动其他主权基金或是退休基金以及商业性贷款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总体上,“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给“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所以也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与支持。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一种哲学、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他建议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从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吸取智慧,既要有大格局、大布局,细节上也要有腾挪。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认为,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PPP项目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习惯借船下海,要利用好联合国的一些多边组织和多边发展组织,利用好他们有几十年的投资经验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二是发挥中国的先发优势,要发挥好我国在产业互补、基础设施示范引领方面的作用。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和实业投资组合,找到一个可运行的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党委书记、行长郑万春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机构要有持之不懈的恒心、久久为功的耐心,要以多样灵活的金融服务与产品供给,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一是构建"商业银行+交易银行+投资银行"新模式,服务企业"走出去"。二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支持力度。三是加快适应国际化监管标准,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做好自身的国际化转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将把中国的西部推到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推到对外合作的最前沿,把构建全球负责任大国、全球开放型经济大国、全球推动包容性发展的大国推到国际治理的最前沿。“‘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企业从过去30年的代工走向未来30年的自主的一个必经之路;是我国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必修课;也是中国企业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必经之地。”张燕生表示。(光明融媒记者温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