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爱燃烧最专业的中文跑步运动社区 2018-01-08

对于军迷和航空迷来说,普遍对歼-6这种老飞机都怀有喜爱和尊敬的情怀。但是,其实在歼-6发展历史中,却多次因为人为因素导致沈飞生产混乱,交付的歼-6质量不过关,很多时候甚至需要原版的米格-19战斗机上天作战。

不回避问题,正视历史才是正确的历史观和军史研究态度。值得庆幸的是,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编撰的《歼6飞机史》就正视了这些问题,毫不保留地披露出了当年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让人为沈飞的这样一种清醒态度点赞!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歼-6是我军历史上装备量非常大的一种战斗机,但长期受到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困扰。

其实,从歼-6飞机试制开始,这种在“高指标”下的混乱就显现了出来。

1957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米格-19P,被命名为东风-103,1958年12月试飞成功,但是由于很多客观原因,批量生产条件并不具有。特别是当时没有引进飞机的工艺规程,厂里的苏联专家曾经督促尽快引进工艺规程,以便于批量生产。但在当时斗志高昂的“跃进”精神鼓舞下,中方认为没有规程可以自己编写,这对批量生产埋下了祸根。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东风-103的少见照片,其原型是米格-19P,注意其进气道唇口。

1958年9月,在飞机还没有首飞的情况下,空军要求在1959年4月前交付40架,后来又要求在1959年8月交付75架。当时厂里缺钢材520吨、铅缺100吨、锌缺130吨、锑缺90吨等。在这种情况下,沈飞采用有材料的零件先干、多干,没材料的零件不干,破坏了有计划、成套、均衡生产的规律。造成有的零件已经够400架飞机用,有的零件却一件也没有造出来,造成极大浪费,而很多造出来的飞机因为缺零件不能交付,飞机厂成了“养鸡场”。

最终的结果是,1961年东风-103被要求停产,并未交付部队!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博物馆中的东风-102战斗机,和东风-103一样都是早期歼-6的型号。

同样的问题出在仿制米格-19S战斗机的东风-102,“大干快干”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材料复检制度被取消,许多不符合规范的零部件被装上了飞机。比如一份报告指出,抚顺钢厂提供的62炉批钢材,不合格的有16炉批,混料不能用的有19炉批,占总数的56%,浪费180多万工时,相当于新造60多架新飞机的工作量。

最终东风-102飞机静力试验失败。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早期的“跃进”式生产使我军长时间拿不到国产歼-6,仍然只能用进口米格-19作战。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翻番运动中,辽宁提出了“翻两番不够格,三四番是中游,五六番以上是红旗”的目标。沈飞也提出了1959年产值翻6番的目标,到最后落实到生产小组,有的居然提出要翻30番。

在这种情况下,1959年8月19日,上级发出了《航空工业质量第一的口号不应再提的通知》,改为“优质高产”的新口号。这直接导致工厂生产质量下滑,而这下滑惯性非常大,后期的质量整顿也没有遏制住混乱局面,导致了灾难性和连锁性后果(原文如此)。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贺龙元帅视察沈飞,对其混乱局面予以了严肃批评。

贺龙元帅作为共和国第一任国防工办主任,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倾注了心血,对航空工业的发展与建设尤为关心。

1960年11月20日,贺龙、罗瑞卿、刘亚楼等领导先后到沈飞、黎明等厂检查工作。看到沈飞厂房中大量飞机不能出厂,非常气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中央关于军工产品质量第一,在确保产品质量基础上求数量的方针,为什么没有认真贯彻?全国人民不吃猪肉、不吃鸡蛋、不吃苹果换来的东西,你们搞成这样,制成超差品,你们忍心吗?”“现在工厂要马上停产,开展质量整风运动。””要原原本本按苏联图样从头开始,重新试制,不要修修补补,搞改良主义。”

贺老总在黎明厂也指示:“要从头做起,以前的工作‘一刀两断’,重新搞起。”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挤压在沈飞工厂中的歼-6战斗机(感谢网友三台故里草木深)。

从1961年1月到8月,沈飞、黎明厂开始长达8个月的停产整顿,严格按照苏联图样重新试制歼-6,确保质量过关,并返修大量不能出厂的飞机,做到了有错必纠,扎实整改。

这样,直到1963年底,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歼-6战斗机才交付部队使用。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1963年12月5日,歼-6飞机优质过关签字仪式在沈飞举行(感谢网友三台故里草木深)。

但是好景不长。1966年6月,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一样严重影响了沈阳的航空工业企业,严重影响了歼-6的正常生产秩序,生产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当时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以“工人师傅意见”或“三结合讨论”为借口,随意更改设计图样,违反工艺纪律,不按工艺规范操作,随便改变生产工序,少装零件等都很普遍。更严重的是,取消了检验机构,将其看成是管、卡、压的活阎王,直接导致了质量无人把关,装配完的飞机把螺丝刀、顶把、钻头等带上天的情况屡见不鲜。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沈飞的歼-6生产线。

珍宝岛事件后,全国整军备战。空军吴法宪不顾严重质量形势,继续大上品种和产量,说:“多生产一根火柴棍也好嘛!”“只要你们生产出来,我就叫空军验收”,造成了质量问题越发严重。

并下令沈飞按照样机状态立即投产200架歼-6III,沈飞在仅半年时间里投产了300架歼-6III,结果1970年交付部队的299架歼-6III都出现了大量技术质量问题:飞机纵向稳定性差,后机身温度高,机尾罩烧坏,进气道掉铆钉,液压系统不可靠,襟翼滑轨变形等。导致几乎全部交付部队的歼-6III都停飞。

到1972年,共有572架有质量问题的歼6飞机积压在厂,飞机制造厂再次成为了“养鸡场”。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第一架歼-6III下线,随后交付的300架歼-6III有299架不合格。

此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关注,多次批示和批评,要求立即恢复检验制度,并对即将交付巴基斯坦等国的歼-6战斗机立刻进行试飞检查,并请外方也进行试飞,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刻调换。

这样一查,发现在援外的40架歼-6中就发现了7架不能交付,占总数的17.5%。

1971年12月26日,周总理专门在北京召开了歼-6的质量座谈会,要求工厂用2年时间把产品质量搞上去。抓歼6,促其他,抓航空工业,促国防工业。同时周总理要求派人组成技术组去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等国,检查援外的歼-6,给予全面保障,避免出事。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沈飞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方启向周总理汇报产品质量问题。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沈飞经过2年的整顿,产品质量终于明显提高了。截至1973年底,遗留的飞机除了3架报废外,其余全部修好,共出厂609架优质歼-6和201架歼-6改进型飞机。满足了部队需要,也使工厂经济状况好转,扭转了一直靠贷款过日子的局面。

歼-6飞机的研制生产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全面质量整顿,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这表明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有序进行。

歼6质量不过关, 沈飞成了“养鸡场”, 总理和元帅都被惊动

图片: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句名言在歼-6的试制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印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