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燃烧最专业的中文跑步运动社区 2018-01-07
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月3日发表了阿兰娜·艾布拉姆森的题为《要动用核武器,特朗普必须这样做》的报道。
特朗普在推特上说,他的核按钮要“更大更强”。这番言论引发了担忧。
事实上,根本没有核按钮,有的只是允许总统迅速发动核打击的一套程序。
总统仍是唯一有权发动核打击的人,但去年11月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对修改这套程序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有关改革这套程序的讨论正在进行。
军备控制协会裁军与减少威胁政策部负责人金斯顿·里夫说:“我猜总统知道没有核按钮,他只是使用了委婉的表达,他想让人知道,只有他有权下令使用比某国多得多的核武器。”
以下是美国总统如何才能动用核武器的步骤:
特朗普决定下令实施核打击或核反击
如果针对美国的核打击迫在眉睫,那么特朗普将收到来自核指挥和控制系统的相关信息。依照惯例,特朗普首先要与军事顾问开会,然后决定如何作出反应。
有一种可能性是,总统可以决定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不论是准备核打击还是实施核反击,特朗普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向能够实施核打击的指挥中心确认身份。
特朗普向五角大楼确认身份
作为总统,特朗普将携带一张代号“饼干”的身份证,这张身份证能够让他向五角大楼官员证明身份,并以其独特的编码告诉他们,他将授权实施核打击。特朗普还需要具体说明,他希望实施怎样的核打击。美国总统拥有不同的核选项。
里夫说,美国拥有800枚能够在实施核打击的命令下达几分钟内使用的核弹头。其中大约400枚部署于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上,还有大约400枚部署于潜射弹道导弹上。
战略司令部发射导弹
一旦特朗普成功下达命令,拥有美国核力量指挥权的战略司令部就将实施核打击。里夫说,发射核弹头的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如果不使用潜射弹道导弹,时间会更短。这套系统设计于冷战时期,当时认为,苏联的核弹头能在发射后30分钟内抵达美国。
美国《今日美国报》网站1月3日发表了吉姆·迈克尔斯的题为《不,特朗普没有发射核武器的按钮,但他有个“足球”》的报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本周吹嘘说,他有能力按下核按钮来发射核武器。
特朗普说自己的核按钮“更大”。但核专家表示,实际上他并没有这样的核按钮。发动核战争的现实更为复杂。
即便如此,美国总统也可以用几乎同样快的速度来发射核武器,就像他在总统办公室里真的有一个按下去后就会发射核武器的按钮那样。
如果考虑发动核打击,总统和顾问们将在位于白宫东翼地堡的紧急行动中心召开会议。假如总统不在华盛顿的话,他将召开一个电话会议。与会者包括大约15人,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也在其中。普林斯顿大学科学与全球安全计划研究员布鲁斯·布莱尔表示,会上将由战略司令部的负责人来向总统介绍情况。
核“足球”是一个公文包。它由一名军事助手携带,无论总统走到哪里,这个公文包都会一直跟着,里面装有描述各种核选项的文件。
布莱尔表示:“这不是一个通讯设备,公文包里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它可能装有总统发布核命令时用来验证自己身份的代码。不过一些总统选择把这些代码卡随身携带,这张卡片常被称为“饼干”。有报道说,克林顿总统曾把“饼干”弄丢了好几个月。
一旦作出决定,五角大楼的一个特别指挥中心就会直接向可以发射核导弹的导弹发射井、战略轰炸机或潜艇下达命令。在发射导弹之前,这些命令会快速被核实。核指挥系统比常规行动使用的指挥系统要快得多。
末日之翼:美指挥机可命令潜艇核反击
2017年2月3日,绰号“疯狗”的美国防部长马蒂斯首次飞抵韩国进行访问。细心的军迷们或许有注意到,他搭乘的专机并非普通客机,而是著名的E-4B“守夜者”核战指挥机,该型机是专供美国最高指挥当局,在美本土遭遇核(常规)打击时,临时担任空中指挥所,用于协调和指挥美军战略核打击力量,本图集将为您揭秘这架有“末日之翼”之称的神秘军机。
E-4系列指挥机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冷战高峰。美军设想美本土若遭到苏联全面核打击时,如果像夏延山地下核指挥部这类固定设施被摧毁,还能有一种能够避开地面核爆区、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的空中指挥所,E-4系列应运而生。为了能抵御核爆后产生的EMP(电磁脉冲)攻击,E-4的飞控、航电系统均采用了传统模拟式飞行仪表。 图为1979年5月,E-4B正在进行地面抗EMP攻击测试。
E-4系列由波音747-200B宽体客机改装而来,共制造了4架:3架E-4A和1架E-4B(搭载有更先进的通信设备),首架E-4A于1973年首飞,1974年12月投入服役,到1985年1月时,4架全部升级至E-4B的标准。E-4B共有3层舱室,上层为驾驶舱和乘员休息室。中层可搭载乘员94人。从前向后有最高指挥当局办公室、会议室、参谋人员工作区、通讯中心和技术控制中心等。图为E-4B剖面结构图。
由于作用重大,美军高度重视E-4B的维护和使用,现役4架E-4B(每架造价高达2.6亿美元,1998年面值)全部驻扎在美本土内布拉斯加州的奥福特空军基地,由美空军第55联队第1空中指挥控制中队担负日常飞行和维护任务。图为E-4B侧绘图。
E-4B以波音747为平台改装而来,保留了747的滞空时间长以及跨洲际飞行能力,E-4B最大巡航速度0.8马赫,不进行空中加油时的最大航程为1.1万千米,最大滞空时间超过150小时,在经过空中加油后,其航程和滞空时间仍可扩展。图为E-4B正在进行空中加油。
E-4B进行空中加油时的特写照片。
E-4B“国家空中指挥中心”(NAOC)徽标。
冷战结束后,E-4B指挥机除进行警戒任务外,有时也会客串军政高层专机使用。从1994年8月起,E-4B还可以担任民用救灾的任务。一旦国家出现重大灾情,E-4可以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指挥能力,根据灾情处理的需要做到快速反应。为了给予美国国家指挥当局直接的支持,每天至少有1架E-4B在美军驻全球各大军事驻地中的一个的上空盘旋警戒。图为2017年2月3日,美国防部长马蒂斯搭乘E-4B抵达韩国乌山空军基地。
图为马蒂斯乘坐E-4B抵达日本后,日本电视台对E-4B的简介,可见“最后之翼”和“末日飞机”的字眼。
图为马蒂斯搭乘的E-4B飞抵韩国乌山空军基地时,跑道上还有一架A-10攻击机在警戒。
E-4B正面特写。
E-4B指挥机资料照。
图为游戏中,玩家制作的E-4B指挥机(近)与“空军一号”(远)专机建模进行编队飞行。
(2017-02-09 08:25:00)
半小时灭200城市!美杀手核潜艇解析
如果要问目前人类武库中有哪种武器可算是“顶级大杀器”?答案非美海军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莫属。本组图就此为您简析。图为俄亥俄级核潜艇标准照。
俄亥俄级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下属的通用电船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发并制造,首艇俄亥俄号于1981年服役。该级是美军第四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共建造18艘,全部在役。俄亥俄级全长170米,全宽13米,吃水10.8米,水下满载排水量1.87万吨;艇上搭载有一台S8G PWR压水堆,采用单轴单个7叶螺旋桨推进,水下最大航速25节。
每艘俄亥俄级核潜艇都配备有24个“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筒,对称于中心线平行布置,共搭载有24枚“三叉戟II”D5潜射核导弹,每枚最多可载12个分导核弹头,条约限制为8个,共计192个分导核弹头。图为俄亥俄级潜艇开启全部发射筒的壮观场面。
“三叉戟II”D5是“三叉戟II”系列潜射弹道导弹的最新型号,其最大射程可达1.1万千米,可携带8个W76分导核弹头(单个当量可达10万吨TNT),按美军宣传数据,其圆概率误差(打击精度)可控制在90米内。图为“三叉戟II”D5潜射弹道导弹出水点火瞬间。
图为“三叉戟II”D5弹道导弹结构示意图,该型导弹由洛马公司研发,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于1990年投入服役,每枚导弹造价约3700万美元。
本图详细列举了俄亥俄级的详细技术参数。
这张对比图形象展示了俄亥俄级核潜艇与俄军核潜艇的尺寸对比,尽管俄军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满载水下排水量(4.6万吨)和艇长(175米)都要强于俄亥俄级,但比拼搭载导弹数量,俄亥俄级还是略胜一筹(台风级最多可搭载20枚潜射弹道导弹)。
图为俄亥俄级核潜艇的作战指挥中心。
图为美海军高官视察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居住区,为缓解长时间的航行疲劳,俄亥俄级采用了2组人员定期轮换制,分别代号“蓝队”和“金队”。
按原计划,俄亥俄级包括首艇在内的早期4艘核潜艇将于2002年退役,但美海军后来提出了将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的项目,而原定退役的4艘核潜艇刚好成为了该项目的试验平台。经过改装后,俄亥俄号拆除了22个“三叉戟”II发射筒,换装了新型垂发导弹系统(VLS),每个配有7枚战斧巡航导弹,共计154枚。
换装了“战斧”巡航导弹后,实际是增强了俄亥俄级的作战灵活度,可不再执行单一的战略核威慑任务,转而投入到常规局部战争中。理论上讲,一艘搭载154枚“战斧”导弹的核潜艇的威慑力,并不亚于战略导弹核潜艇。图为俄亥俄级SSGN搭载的新型七联装VLS,右上图为新VLS与原有的“三叉戟”II导弹发射筒对比。
图为俄亥俄级SSGN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想象图。现实中,完成SSGN改装后的“佛罗里达”号核潜艇已于2011年3月首次投入实战,参与了美军空袭利比亚的“奥德赛黎明”行动,发射了多枚“战斧”巡航导弹。
经过SSGN改装后,4艘俄亥俄级在增加常规打击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搭载“海豹”特战队(最多66人)的渗透作战能力。实际未经过SSGN改装的俄亥俄级也能执行类似任务。图为“路易斯安那”号(SSBN-743)与“海豹”蛙人潜艇协同作战艺术图。
执行“海豹”特种渗透任务时,俄亥俄级通常会在指挥围壳后部增设两个蛙人潜艇(SDV)掩蔽舱。
图为“海豹”特战队员操作SDV蛙人潜艇从俄亥俄级核潜艇上出动。
看完了现实中的俄亥俄级,我们再来看俄亥俄级在娱乐作品中的表现。这类题材首推1995年上映的《红潮风暴》,本片由著名导演托尼·斯科特(代表作《壮志凌云》)执导,丹泽尔·华盛顿和吉恩·哈克曼主演,剧情围绕俄亥俄级“阿拉巴马”号核潜艇的艇长和大副在使用核武器上存在矛盾展开。
图为影片中,“阿拉巴马”号出航前,艇长在暴雨中向艇员们发布动员令。一旁可见俄亥俄级巨大的围壳舵。
(2017-04-25 09:51:00)
泰坦重生!探秘美军洲际导弹发射井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图森市附近的泰坦导弹博物馆(Titan Missile Museum)是世界上唯一一处游客获准进入的泰坦导弹井。图为博物馆入口标牌。
博物馆的地上设施部分十分不起眼,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英文标示为泰坦导弹博物馆 教育研究中心),但其所在位置距离墨西哥边境约60千米,周围都是荒漠,是建设导弹发射井的理想位置(小图为博物馆的卫星照片,红框标出的就是图中的蓝色建筑)。
图为导弹发射井的地上部分,还能看到一旁有警告用的高音喇叭。
地面上还能看到当时巡逻队使用的老式吉普。
从半开的发射井向下可以看到 泰坦 导弹的头部。
泰坦导弹博物馆所在的发射井原先隶属于美国空军第390导弹中队管辖,图为该中队标志。
图为博物馆内关于“超量摧毁”(Overkill)概念的示意图,意为向对方发射大量核武器,确保对方的核反击力量能够被完全摧毁,泰坦II导弹的最大射程为1万千米。
泰坦导弹博物馆的内部构造图。
发射井盖关闭后的泰坦导弹全貌。
从观察窗看泰坦导弹的燃料加注口,还能看到两个身穿防护服的人体模型还原当时的场景。
导弹发射井维护入口,能看到门上 时刻要保持两人执勤状态 的标语。
由于泰坦II是美国最后一种采用液体燃料的洲际导弹,其使用的肼类化合物+N2O4液体燃料含有剧毒,在进行加注作业时,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
从发射井上层看泰坦导弹头部。
从发射井底部向上拍摄的泰坦II 洲际导弹。
导弹上还能看到美国空军的标志。
发射井地下设施的通道,采用了抗核打击的拱形加固结构。
泰坦洲际导弹发射井控制台特写。
泰坦洲际导弹发射井控制室。
图为导弹发射控制面板特写,可见 目标2(Target2)和 准备发射(Ready to Launch)的显示灯仍处于高亮状态,颇有准备发射导弹的氛围。
图中导弹控制室内的红色保险箱内装有导弹发射密码,发射导弹前输入验证密码是必要步骤之一。
图为当年发射井控制室仍在服役时的场面。
为了保证在遭到敌方核打击后井下人员仍能幸存,各个区域间均采用了重型防爆隔离门。
井下值班人员的休息卧铺,可见条件十分简陋。
展开的导弹维护平台。
图为范登堡空军基地试射泰坦II洲际导弹的图片,如果能从博物馆发射导弹(这个点子好邪恶啊,O(∩_∩)O哈哈~),也会看到同样的场面(小图为泰坦II使用的Mk6再入器,内含有一枚W-53核弹头,当量为900万吨级TNT)。
(2015-05-04 07: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