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ay 2015-08-25
商业化互联网,中关村还要向硅谷学习什么?
来源:砍柴网
提起硅谷和中关村,一般离不开两者的差距比较,后者在诞生之初就有中国硅谷的称号,所以这样的比较大多是从鞭策看齐的角度出发,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眼下也正是互联网科技商业化大显其威的时候,从两者看其背后的整体互联网现状,呈现的却是不同的局面。
就拿电商来说,这几天国内格外热闹,新闻不断,8月10日,阿里巴巴、苏宁两大线上、线下零售行业巨头正式携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而就在这件事的前两天,京东与永辉超市达成了入股合作,相比于此,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电商市场就要安静许多,昨天,在美国科技媒体网站the verge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美国家庭主妇对亚马逊新出来的一个小玩意Dash Buttons(可以即按购物,为剁手而生)的一些看法。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宏观,一个微观,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相比于国内的喧嚣,作为互联网先发阵地的美国似乎要冷静的多,在商业化社会里,追求更大规模赢得市场竞争固然没错,这样的更多更快却不意味着更好,互联网商业化时代,中关村要向硅谷学习还有很多。
用户是核心,共赢才是王道
互联网+时代的电商,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套用一句心灵鸡汤的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很多失败的互联网案例告诉我们,不是你做的不够多不够快,而是你做的好不好,一般来说,做的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垄断行业除外,都能找到一条企业与用户共赢的生态道路,即企业用心挖掘用户需求,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用户也心甘情愿的掏钱买你的产品。
你的产品和你的用户有什么关系,这是时下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们都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亚马逊也是做电商出身,它也在全世界紧锣密鼓的布局市场,但可贵的是还会抽出时间精力去尝试一个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刺激消费的小物品,而向来一直受“拿来主义”庇护的国内某些互联网企业,忙于奔波“大”生意的他们估计是没有这份“闲心”的。
品牌意识差异大
国内做企业的老板们,非常艳羡手机苹果公司,为什么呢,因为当他们还在苦苦追寻客户时,苹果旗舰店的门外已经有大长队在等着抢购新品,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反差,归根结底是品牌意识的差异。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实现产品溢价的基础,国内较少有企业能够注重这点,这就往往导致不管是做公司还是做企业,永远都是处在一个追随者的角色,受市场被动影响大,有企业没品牌,除了低价策略,要走出去受国际市场的青睐是非常难的。
想要创新,就要谈盈利
除了版权保护,对于创新而言,最好的保护措施莫过于盈利了,当然如果你有投资方靠山和创新情怀那就自不用说了,但是事实上,很多创新项目和企业是死在了补给上,不管你的产品如何新颖别致,如何改变世界,终究还是要面向市场的,特斯拉现在就是这样,尽管一直在电力汽车和无人驾驶上潜心研究,但是还是要拿出产品到市场上检验的。
对于创新企业尤其是创业者而言,谈盈利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只要不太超出消费接受范围,是不会损害产品的。VR(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在硅谷代表性的创新项目,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体积大价格高昂等等,但还是陆续有新的产品涌现市场,前段时间的Google Glass 也是一样,尽管市场诟病批评声这么多,但还是不会影响他们在可穿戴设备在商业化道路上的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