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 2019-05-30
5月26日,2019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交通规划领域的众多专家出席论坛,围绕技术与应用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专家们普遍认为,要解决当前城市和交通发展中存在问题,离不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而人机融合、车路协同是寻找“满意解”的必然路径。
智慧交通就是智慧城市的动脉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智慧的城市”概念成为解决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核心方案。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智慧交通就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动脉。
图为孟晓林教授致辞
担任本次论坛主席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中英地理空间信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孟晓林在论坛致辞中说,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100亿,而70亿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全球城市化在促进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依靠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社会对城市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为驱动力的“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核心技术手段。智慧城市能够作用于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等各领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和有质量的城市生活。
研究人工智能首先要研究自然智能
图:刘经南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系统分享了自己对于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思考。他认为,智慧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可定义为人们学习、探索、研究和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智能并将它们部分赋予机器和环境,使得机器或环境所产生出类自然智能的能力。赋予机器与环境的是类似自然智能的能力(自然智能包括通信、定位、导航和授时等),而不是自然智能本身。刘经南院士提出,智慧和智能是生物界才有的能力,动物智能是自然进化的最高形态,人类智能是其顶端,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上对外界的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研究透彻人工智能应该优先或并行研究清楚自然智能,再研究好如何给机器和环境赋能的方法和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教书刘伟则提出“人机融合智能是AI的发展方向”,他表示人机融合智能是交互的产物,并非“脑”的产物,其本质就是人(设计师、生产者、营销人、用户、维修员)、良好的机器(车)和机制(管理)、环境(自然、社会、任务)融合,实现未来智能城市和交通的满意解。
重庆市勘测院副院长向泽君描绘了重庆市“路上有路,楼上有楼”的立体城市景象,分析了全息数字沙盘以等高线分析、坡度分析、坡向的应用,展示了重庆市域多源多尺度实景三维模型的建设成果。他认为,针对重大工程的优化设计,作为空间布局优化工作的支撑,设计者需考虑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性、城市土地开发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地方自然特色的延续性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安全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在《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几点思考》主题演讲中指出,智慧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可定义为人们学习、探索、研究和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智能并将它们部分赋予机器和环境,使得机器或环境所产生出类自然智能的能力。赋予机器与环境的是类似自然智能的能力(自然智能包括通信、定位、导航和授时等),而不是自然智能本身。研究透彻人工智能应该优先或并行研究清楚自然智能,再研究好如何给机器和环境赋能的方法和技术。当前研究的研究重点包括群智,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出通用智能,只有应用于某一领域的智能。
汽车+人工智能是未来汽车产业方向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李丰军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他说,“汽车+人工智能”是未来汽车产业重要转型方向,在技术趋势方面,到2018年,深度神经网络和脉冲神经网络成为汽车自学习软件最常见的算法。目前谷歌、特斯拉等都开发了大量的数据库,2016年7月,特斯拉积累了多达1.3亿英里的行驶数据。到2022年,预计约4200万辆车将装备处理能力极高(最高达8 TFLOPS)的超级计算机执行各类功能;到2025年,V2V、V2X和OTA开发将成为第四级自学习车辆的关键。目前行业面临着差异性大、法律与伦理风险、安全性挑战、高昂的人工成本、复合人才稀缺、行业无统一标准等的困难和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丝路学院院长景贵飞介绍了基于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的车路协同平台。这个平台是由高速信息云平台、北斗高精度位置网、终端、支撑环境、通信系统等组成,实现感知、通信、计算和AI一体化的结合,以路为主,路与车的互动,寻找车的合作伙伴。目前技术和应用表明,智能网联汽车是以高精度地图和定位导航为基础性支撑技术,高速公路是其量大、现实的应用场景。
多元类型数据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预测模型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明从设计院的工作内容角度,介绍了南京交通大数据研究进展与展望。南京市交通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面向政府项目决策,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手机信令数据出行挖掘分析、道路运行感知与建管决策支撑、城市交通规划需求预测模型,目前积累了手机信令数据、城市道路车流视频监控数据、公共交通客流视频监控数据、公交IC卡数据、公交GPS数据、地铁AFC闸机数据、出租车GPS数据、RFID电子车牌等多种类型数据融合挖掘分析技术和决策支持模型算法。
车路协同的关键词是规划
论坛最后举行了2场圆桌讨论,分别以“支持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运输的关键技术”和“车路协同赋能新时代智慧出行”为主题。在讨论中,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正良认为,人与车的增长令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但未来车联网和智联驾驶的发展会使问题得到缓解,车与路、网与人应该实现“协同与安全”。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邹军认为,车路协同的关键词是规划,今后的城市规划要向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型,智慧交通应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导和突破口。中国交通频道创始人、国广通途(北京)传媒集团董事长、智能交通应急服务平台“小安智镜”创始人王丽介绍了小安智镜及其在智能交通平台上的作用。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领衔科学家王晨则提出,在车内环境中,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获得人的数据,就能抓住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将人、车与环境相结合。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岚,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童小华等专家参加了圆桌讨论。
多方合作共谋智慧交通发展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承办。在这次论坛上,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丝路学院、重庆市勘测院与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中英地理空间工程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加入中英生物传感与智能交通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研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受邀担任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孟晓林和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共同为刘经南院士颁发了聘书。
中英生物传感与智能交通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4月,由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与中英地理空间工程中心、英国诺丁汉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自动调度-优化和规划研究实验室共建,旨在将诺丁汉大学在全英领先的顶尖学科及尖端研究优势与新华网在生物传感领域的科研优势相结合,共同探索在中英两国智能交通与车媒体领域的核心技术应用。
会议期间,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还与中国交通频道未来智慧城市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各自的连接能力、行业优势以及核心研发能力,共建警媒融合智能交通联系实验室,推进智媒生态建设和智慧交通创新发展。
(新华网智谷 曹素妨,实习记者 潘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