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投资家 2017-12-08
文|凌先静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每到年终的时候都需要总结一下,找一个关键词概括,虽然不能反映全貌,但是却是个人或是企业的浓缩。
如果要有一个词描述华谊的2016,“人事”最恰当不过了。创业多年的老大哥王中军逐渐退居幕后、王中磊走向台前,开始慢慢掌管全局。
其从万达挖来叶宁执掌电影板块、王中军儿子王夫也补缺进入董事会、上市功臣胡明隐退,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集中发生在2016年,让华谊被动地占据了一整年的头条。
如今回头来看,这一年的人事调整还算平稳,表现之一是华谊的主营业务开始触底反弹,电影、电视剧、实景娱乐、投资等多板块2017年比2016年都要好些,这点从季报或者半年报的数据上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来。
表现之二是王中磊这一年的成绩得到了外界认可。最新的消息,美国娱乐业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日前揭晓了2017年度“中国娱乐业十大影响力人物排行榜”(China Power List),马化腾、王健林、马云、黎瑞刚、喇培康、龚宇、成龙、王中磊、于冬、江志强均榜上有名,说明外媒对华谊这家公司、对王中磊这个人是认可的。
唯一有一点遗憾的是备受关注的叶宁表现不是非常理想,王中磊在对媒体的访谈中公开表达:作为职业经理人,他的成绩让人不太满意,但是我愿意给他时间,敲打之意十分明显。
如今2017年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要用一个字形容今年的华谊,文娱商业观察可以用“授信”来概括。
所谓银行授信,直白地说就是给一个贷款额度,在规定期限内可以随便借额度之内的资金,用于企业周转,因为上市公司资信状况良好,所以申请授信是上市公司常规的融资方法之一。
华谊在2017年申请银行授信的规模、频率远远大于往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华谊已经从工行、招行等多家银行申请6次授信,总计授信金额19亿元。
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是2次共计2.8亿;2015年则是4次共计13亿元,数字一对比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我们不做恶意猜测,仅仅表述一个事实。
一年6次共计申请19亿授信,规模远超同行
银行授信第一笔发生在今年1月份的公告上,当时华谊向招商银行申请1年2亿元的授信额度,公司实际控制人王中军、王中磊拟对公司申请上述综合授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期限为两年,担保金额为人民币2亿元。
因为王中军、王中磊持有华谊上市公司28.14%的股份,按照当时华谊市值超过300亿来计算,这部分股份市值约为85亿元,所以招商银行并不担心华谊的还款能力。
根据公告上表述,华谊目前没有一例逾期现象,因此很多银行都愿意给予其授信,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分6次申请了共计19亿元的授信,是今年影视娱乐公司当中申请银行授信比较积极的上市公司之一。
这个分两方面解读,一个是从纵向比较来看,华谊2016年申请了2笔授信共计2.8亿元; 2015年申请了4笔13亿元的授信,且发生了2点重要变化:
第一是从授信期限上看明显在增长。2015年和2016年的授信期限都为1年,2017年出现了3年的授信期限,一方面可以解读为华谊的自信状况良好,银行愿意长期贷款,另一方面也说明华谊贷款的钱是做长期用的,不是短期过渡资金。
第二是担保的金额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此前担保的金额基本上和授信的金额数目是相等的,比如11月末向天津银行申请的3亿元,华谊兄弟方面担保金额也是3亿。
但是今年很明显担保金额大于授信金额。比如最新向杭州银行申请的5亿授信,就需要5.5亿元的担保,这是银行出于风险评估角度的考虑。
另一个从横向行业层面上来看,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华谊授信的次数、规模远高于同行。
这个可以从一组数据中表现出来,在电影公司光线的公告中,以“授信”为关键词并没有发现授信公告,这意味着光线没有申请授信;院线公司万达电影也没有授信公告;上影和中影等公司也鲜有授信公告。
现金流出现问题了?
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授信金额并不等于贷款金额,申请5亿授信并不意味着立马会从银行贷款5亿,贷3亿,或者一分不贷都有可能。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申请授信都是有贷款需求,而像华谊这样如此频繁地申请授信,背后一定是对大量资金的渴求,或者说是流动资金的渴求。
道理似乎很简单,就像一个手里有充足现金的人,一般不会考虑去银行借钱买东西,大概率事件是手里没有多少流动现金了,才会想到去借钱。
那么华谊的现金流出问题了吗?
至少从报表上来看,华谊的现金储备还是非常充足的。根据2017年半年报信息,年初的时候华谊账上趴着54.64亿元,等到6月底的时候,货币资金减少为42.39亿元,减少了12亿元多;最新的2017年三季报中这一数额又稍稍增加了一些,达到44.34亿元。
这比同行业的公司现金储备都要好很多,光线三季报上的现金储备为9.5亿元,万达电影这样的旗舰型企业三季报末货币储备才不过25.9亿元。
这就让人非常疑惑:为什么明明账上这么多现金,可以应付短期、长期各种负债以及公司日常运营开销,还要去申请19亿元的授信呢?
申请授信不需要费用,但是一旦贷款就会产生大量利息,付出的成本肯定比存在银行存款得来的利息大得多,一般的公司都没有这么操作的,实在是奇怪。
说的更直白些就是上市公司中,很少出现账上有大量现金储备,还去大规模地申请授信,逻辑上很难说得过去,极不正常。
华谊这件事情不简单,难道事出反常必有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