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线段树

lickylin 2020-04-08

前置知识

二叉树

正篇

首先先来一个问题:给出一个长度为n的序列和m个操作,操作分别是:

  1. 单点修改
  2. 单点查询
  3. 区间加减
  4. 区间查询和

模板题出处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数组上暴力for, 这样的话单点修改和查询的时间复杂度是\(O(1)\), 区间加减和区间查询的复杂度是\(O(n)\), 这样写的话简单是简单,但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数据结构——线段树

(纯暴力居然还有70???我还以为只有30呢)

如图所示,就会T飞。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加速这一过程呢,答案就是线段树

线段树可以用来维护区间信息,例如区间和,RMQ等,更进一步还有权值线段树和可持久化线段树(还有重口味线段树)......是一种用处比较多的数据结构,但是要注意,有些区间问题线段树是无法解决的,比如说区间众数。

emmm......鬼扯这么多,先来看一下线段树的基本结构吧。

线段树首先是一颗二叉树,每一个节点维护的是一个区间的信息。比如说根节点维护的是[1,n],然后叶子节点维护的是[x,x]。并且线段树用的是二分的思想,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维护信息\([l,r]\)的节点,它的两个子节点分别维护的是 \([l,\frac{l+r}{2}]\)\([\frac{l+r}{2}+1,r]\),给一张图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这种结构:

数据结构——线段树

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实际上就是用一些线段去覆盖一个区间,线段树也因此得名

那么,我们该怎么写线段树呢?

首先,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include <bits/stdc++.h>
#define ll long lo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200010;
struct node{
	ll sum,tag;
}t[maxn<<2];//线段树
ll arr[maxn];//原数组

这里的空间必须要开大一点,并且还用用long long

结构体里面的tag暂时不用管,以后再说具体有什么用

接着,我们写一个维护节点的函数,实际上就是把子节点的值传递到父节点里面去:

void update(ll pos){
	t[pos].sum=t[pos<<1].sum+t[pos<<1|1].sum;
}

然后就开始build(建树)函数了:

void build(ll l,ll r,ll pos){
	if(l==r){
		t[pos].sum=arr[l];
		return;
	}
	ll mid=(l+r)/2;
	build(l,mid,pos<<1);
	build(mid+1,r,pos<<1|1);
	update(pos);
}

这里面的 l 和 r 分别对应的是二分的过程中需要的左右区间,pos,对应的是在树里面的编号。

当l==r的时候,就是递归到叶子节点的时候,此时我们直接填数字

否则取一个mid值然后接着递归

因为我们知道,对于一棵二叉树来讲,非叶节点n的左儿子的编号是\(2n\),右节点的编号是\(2n+1\),所以我们可以很快地写出递归的调用

要注意的是,在递归返回的时候要用上面写的update函数去维护区间和

建树完成后相对应的就是查询了。查询分为单点查询和区间查询,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单点查询其实就是查询区间 [ x , x ] ,所以我们只用写一个区间查询的就好了

区间查询本质上就是对在原数组上的区间 [ l , r ],在线段树上找 l 和 r 分别对应的点。这里我们使用二分法来寻找。

就这上面的那个图来看,如果我们只是查找 [ 5 , 7 ]或者 [ 1 , 4 ]那还好,但是如果我们查找的是[ 4 , 6 ]这种区间的话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可以在二分的过程中把[ 4 , 6 ]拆成[ 4 , 4 ]和[ 5 , 6 ],然后直接统计和就好了。

感觉直接看代码会直接一点:

ll query(ll tl,ll tr,ll l,ll r,ll pos){
	if(tl<=l&&tr>=r){
		return t[pos].sum;
	}
	if(tl>r||tr<l) return 0;
	ll mid=(l+r)/2;
	//pushdown(l,r,pos);
    //这里的pushdown就当不存在哈...以后会解释的
	return query(tl,tr,l,mid,pos<<1)+query(tl,tr,mid+1,r,pos<<1|1);
}

tl和tr是查寻区间,l和r是我们要二分的区间,pos对应的是线段树内部的位置

很明显,如果tl<=l&&tr>=r的时候,就代表着此时我们的二分到的区间是在查询区间内部的,那么我们就没必要继续二分下去了,可以直接返回。

否则的话,就看看我们二分到的区间是不是完全不在查询区间内部,比如说这种情况:

数据结构——线段树

还是查询 [ 4 , 6 ],所以我们在二分的过程中会出现途中黄(橙?)色的区间,但是这些区间都不会对答案有所贡献,也就是说完全在查询区间外(和插查询区间没有交集),这个时候我们也没必要沿着它们继续二分了,直接返回0就好了

最后把搞出来的区间答案合并一下返回就没了

区间修改

由于线段树每一个节点都是维护的区间信息,所以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用单点查询的思路去修改,时间复杂度就会飙到\(O(nlogn)\),很明显连数组都不如,那么为了加速这一过程,我们会使用一个技巧——懒惰标记(lazy_tag)

懒惰和懒惰标记

懒惰的本质就是:

数据结构——线段树

打个比方。我们区间查询的时候会发现,如果我们二分到某一个区间内,发现这个区间被查询区间完全覆盖了,此时我们是直接返回的,并没有继续二分下去,因为继续二分是没必要的。同样的,我们如果也是对这一个区间进行区间加的话,我们其实可以用\(O(1)\)的时间内算出整个区间在区间加之后的区间和,就是sum=sum+(r-l+1)*v;,那么我们极端一点想,如果对于以后的所有查询,这个区间都是被完全覆盖在查询区间内的话(也就是说每次程序跑到这里都会直接返回),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区间加的时候在这个区间底下继续二分呢?这就是懒惰(惰性)操作的一个基本的概念。

但是事事没法像我们假设的那样如此极端,同样,某一个区间总会在某一次询问的时候被残忍地分割开来。此时就出问题了,我们当初没有对这个区间底下的子节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加减,那么我们还怎么获得正确的答案呢?答案就是继续懒惰。简单来讲就是query查到哪里我们就懒到哪里,query如果继续在这个区间内二分的话我们就继续更新其对应的区间,query在哪里停下我们就在那里停下,绝对不会更新多余的节点。

给一张图看一下吧:

数据结构——线段树

假如我们要区间加的是如图所示的绿色区间,我们只用给两边的 [ 2 , 2 ] 和 [ 5 , 5 ]分别+v,然后给 [ 3 , 4 ]加上(4-3+1)*v就好了。

如果我们查询 [ 2 , 4 ]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管 [ 3 , 3 ] 和 [ 4 , 4 ] 是不是被更新到了,因为反正 [ 3 , 4 ] 是被更新了的,那就直接拿来和 [ 2 , 4 ]合并一下就好了

如果以后我们要查询 [ 4 , 6 ]的话我们就先把 [ 3 , 4 ] 懒惰的结果给传下来用来更新 [ 3 , 3 ] 和 [ 4 , 4 ],然后接下来就是一个简单地查询了

那我们该怎么更新 [ 3 , 4 ] 的子节点呢?这个时候就是要用到懒惰标记了。

懒惰标记(就是结构体里面的tag)记录的是从程序开始到此时query的时候区间内部发生的变化,可以理解为delta。打个比方,一开始build的时候tag都是0,因为此时就是初始状态。当对区间 [ l , r ] 区间+v(这里假设 [ l , r ] 是线段树内一个节点对应的区间),[ l , r ] 的tag就会+(r-l+1)*v,同样适用于其他节点。

那么怎么才能懒下去呢?我们可以这么想,如果区间\([l,r]\)都+v了的话,那么区间 \([l,\frac{l+r}{2}]\)\([\frac{l+r}{2}+1,r]\)肯定是一样的。我们直接把v给下推到这两个区间内就好了。

放一下代码:

void f(ll pos,ll l,ll r,ll k)
{
    t[pos].tag=t[pos].tag+k;
    t[pos].sum=t[pos].sum+k*(r-l+1);
}
void pushdown(ll l,ll r,ll pos){
	if(!t[pos].tag) return;
	ll mid=(l+r)/2;
	f(pos<<1,l,mid,t[pos].tag);
	f(pos<<1|1,mid+1,r,t[pos].tag);
	t[pos].tag=0;
}

个人觉得还是很好理解的。

这里要注意,由于pushdown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在query和add的时候优先pushdown,否则的话就会更新错一些信息

模板题AC代码:

#include <bits/stdc++.h>
#define ll long lo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200010;
struct node{
	ll sum,tag;
}t[maxn<<2];
ll arr[maxn];
void update(ll pos){
	t[pos].sum=t[pos<<1].sum+t[pos<<1|1].sum;
}
void build(ll l,ll r,ll pos){
	if(l==r){
		t[pos].sum=arr[l];
		return;
	}
	ll mid=(l+r)/2;
	build(l,mid,pos<<1);
	build(mid+1,r,pos<<1|1);
	update(pos);
}
void f(ll pos,ll l,ll r,ll k)
{
    t[pos].tag=t[pos].tag+k;
    t[pos].sum=t[pos].sum+k*(r-l+1);
}
void pushdown(ll l,ll r,ll pos){
	if(!t[pos].tag) return;
	ll mid=(l+r)/2;
	f(pos<<1,l,mid,t[pos].tag);
	f(pos<<1|1,mid+1,r,t[pos].tag);
	t[pos].tag=0;
}
void add(ll tl,ll tr,ll l,ll r,ll v,ll pos){
	if(tl<=l&&tr>=r){
		t[pos].sum+=v*(r-l+1);
		t[pos].tag+=v;
		return;
	}
	if(r<tl||l>tr){
		return;
	}
	ll mid=(l+r)/2;
	pushdown(l,r,pos);
	add(tl,tr,l,mid,v,pos<<1);
	add(tl,tr,mid+1,r,v,pos<<1|1);
	update(pos);
}
ll query(ll tl,ll tr,ll l,ll r,ll pos){
	if(tl<=l&&tr>=r){
		return t[pos].sum;
	}
	if(tl>r||tr<l) return 0;
	ll mid=(l+r)/2;
	pushdown(l,r,pos);
	return query(tl,tr,l,mid,pos<<1)+query(tl,tr,mid+1,r,pos<<1|1);
}
int main(void){
	ios::sync_with_stdio(false);
	ll n,m;
	cin>>n>>m;
	for(int i=1;i<=n;i++){
		cin>>arr[i];
	}
	build(1,n,1);
	for(int i=1;i<=m;i++){
		ll opt,x,y,k;
		cin>>opt;
		if(opt==1){
			cin>>x>>y>>k;
			add(x,y,1,n,k,1);
		}else{
			cin>>x>>y;
			cout<<query(x,y,1,n,1)<<endl;
		}
	}
}

这就是线段树最基本的思想。线段树有很多种形式和用处,这里只讲一下最基本的用处

emmm......推荐看一下这道题:线段树模板2

就是要注意维护两个lazy_tag的时候传递的顺序和取模,剩下的和原来一样

代码就不放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