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vmstat命令详解

JoShua的水库 2019-01-17

命令详解

vmstat常用命令格式如下:

vmstat [-a] [-n] [-S unit] [delay [ count]]

vmstat [-s] [-n] [-S unit]

vmstat [-m] [-n] [delay [ count]]

vmstat [-d] [-n] [delay [ count]]

vmstat [-p disk partition] [-n] [delay [ count]]

vmstat [-f]

vmstat [-V]

命令选项说明如下:

-a:显示活跃和非活跃内存

-f:显示从系统启动至今的fork数量 。

-m:显示slabinfo

-n:只在开始时显示一次各字段名称。

-s:显示内存相关统计信息及多种系统活动数量。

delay:刷新时间间隔。如果不指定,只显示一条结果。

count:刷新次数。如果不指定刷新次数,但指定了刷新时间间隔,这时刷新次数为无穷。

-d:显示磁盘相关统计信息。

-p:显示指定磁盘分区统计信息

-S:使用指定单位显示。参数有 k 、K 、m 、M,分别代表1000、1024、1000000、1048576字节(byte)。默认单位为K(1024 bytes)

-V:显示vmstat版本信息。

下面就对我们常用的使用方式进行详细的总结。

使用实例

输入命令:

vmstat 1

输出结果: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3 0 361396 196772 55820 359372 0 0 13 21 1 1 2 0 98 0 0

1 0 361392 196524 55820 359616 8 0 236 0 411 527 1 0 90 9 0

2 1 361392 196524 55828 359608 0 0 0 48 370 503 1 1 98 0 0

4 0 361392 196524 55828 359616 0 0 0 0 442 559 1 0 99 0 0

字段说明:

procs(进程)

r:当前运行队列中线程的数目,代表线程处于可运行状态,但CPU还未能执行.,这个值可以作为判断CPU是否繁忙的一个指标;当这个值超过了CPU数目,就会出现CPU瓶颈了;这个我们可以结合top命令的负载值同步评估系统性能;

b:等待IO的进程数量;如果该值一直都很大,说明IO比较繁忙,处理较慢;

memory(内存)

swpd:虚拟内存已使用的大小;如果swpd的值不为0,但是si,so的值长期为0,这种情况不会影响系统性能;

free:空闲的物理内存的大小;

buff:用作缓冲的内存大小;

cache:用作缓存的内存大小;如果cache的值大的时候,说明cache处的文件数多,如果频繁访问到的文件都能被cache处,那么磁盘的读IO bi会非常小;

swap(交换空间,单位:KB);内存够用的时候,这2个值都是0,如果这2个值长期大于0时,系统性能会受到影响,磁盘IO和CPU资源都会被消耗。有时我们看到空闲内存(free)很少的或接近于0时,就认为内存不够用了,不能光看这一点,还要结合si和so,如果free很少,但是si和so也很少(大多时候是0),那么不用担心,系统性能这时不会受到影响的;

si:每秒从交换区写到内存的大小;

so:每秒写入交换区的内存大小;

io(单位:块/秒)

bi:每秒读取的块数;

bo:每秒写入的块数;随机磁盘读写的时候,这2个值越大,能看到CPU在IO等待的值也会越大;

system(系统);这2个值越大,会看到由内核消耗的CPU时间会越大;

in:每秒中断数,包括时钟中断;

cs:每秒上下文切换数;

cpu(以百分比表示)

us:用户进程执行时间(user time);

sy:系统进程执行时间(system time);

id:空闲时间(包括IO等待时间);

wa:等待IO时间;wa的值高时,说明IO等待比较严重,这可能由于磁盘大量作随机访问造成,也有可能磁盘出现瓶颈。

总结

关于Linux vmstat命令总结的文章有很多,但是我还是抽出半个小时重新整理了一遍,我在整理我这篇文章时,参考了网上了部分文章,这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希望我的总结,能给大家不一样的帮助,不一样的感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