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投资家 2017-12-28
摘要:白领电影、粉丝电影、儿童电影的“一统天下”,大大窄化了电影市场,限制了市场规模拓展的可能性,也导致了电影形态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截至12月25日13时,电影《芳华》的国内票房已经高达8.37亿元。这部电影已经超越《私人订制》,创造了冯小刚导演作品的最高票房纪录。尤其引人瞩目的是,45岁以上中老年观众贡献了总票房中35%的份额,成为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上的独特现象。
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追求经济效益、实施成本利润考核成为大多数电影公司和电影院线的优先考虑,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唯市场论、唯票房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利润,导致了电影市场的单一化和狭窄化。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最有消费意愿,也最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必然最受商家青睐。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有三类群体属于最具备有效需求的优质消费者:一是集中居住于大中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领,二是青春期的在校学生,三是少年儿童。与此相对应,电影的供给,无论是影片的拍摄制作,还是电影院线的布局和具体影片的放映都“有的放矢”,主要瞄准了这三类消费者。
因此,我们看到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了单一化和狭窄化的趋势。进入主流院线的电影,要么是迎合中等收入群体的白领电影,要么是迎合青春期在校学生的粉丝电影、流量电影,要么是主打少年儿童市场的儿童电影。电影院线也集中布局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普遍缺乏正规的电影院。与这种电影供给格局相对应,城市中老年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小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观影文化需求几乎被主流电影市场遗忘。
《芳华》使大批中老年人走进电影院,在怀旧的光影和旋律中缅怀他们逝去的芳华和青春,打破了“中老年人不爱看电影,不舍得花钱”的偏见。电影市场的一些业内人士偏颇地认为,中老年人不愿意出门赶路上电影院,不愿意掏腰包买几十块钱一张的电影票,他们只愿意舒舒服服躺在家里客厅沙发上,观赏电视里免费播放的影片。《芳华》的票房却证明了,中老年人并非不爱上电影院花钱看电影,而是电影院里没有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一旦有了见证他们成长经历、引发他们情感共鸣的电影,他们毫不犹豫慷慨解囊,为一部影片贡献了接近3亿元的票房。
同样的偏见还出现在面对其他群体身上。比如,电影市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小城市居民缺乏上电影院掏钱看电影的热情。事实呢?《战狼2》在中小城市创造的票房狂潮,与大中城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城市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和广大农村的农民呢?他们有没有观看电影的热情?在一些城市里举办的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放映活动中,上座率场场爆满,完全不逊色于商业院线里的商业大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以前,农村地区乡镇一级的电影院依然兴旺发达,农村里也保留着露天电影巡回放映队。农民有机会看一场电影,简直比过节还要兴高采烈。从国外的情况看,印度生产的针对农村市场、接地气的宝莱坞电影,也屡屡在票房上获得成功。
俗话说,众口难调。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观影偏好,这就要求在电影供给端,也要具备多元化、适合不同细分市场的电影产品和电影院线。这恰恰是国内电影市场的一块短板所在。白领电影、粉丝电影、儿童电影的“一统天下”,大大窄化了电影市场,限制了市场规模拓展的可能性,也导致了电影形态的单一化和同质化。而且,长期以来,电影都是一项文化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市场产业。电影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优先于其经济效益,它在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发挥道德伦理教化作用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责任。当电影在全体国民中的覆盖面变窄,它原来承担的诸多社会文化责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芳华》和《战狼2》的票房“意外”,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电影人完全没必要画地为牢,一窝蜂拼抢有限的几个热门档期,在有限的几个细分市场里拼杀。目前的所谓“非主流”观影群体中,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谁能为他们提供适销对路的电影作品,谁就有可能另辟蹊径,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捷径。
当然,在促进电影艺术形态多元化,提高电影在人民群众中的覆盖率等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承担起职责。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很容易出现“赢家通吃,寡头独大”的偏差。通过政策扶助、资金补助、基础设施投入和电影市场培育等努力,才能出现针对细分市场的多元化电影形态,使各种观影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电影产品,从而扩大观影的群体规模,让电影回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这对于繁荣电影事业、促进电影产业化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栏目主编:封寿炎文字编辑:封寿炎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