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半月谈 2017-10-11
本文授权转自 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com-cn)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梦想,是蚂蚁森林。”
这是很多“为了一棵树”早起的年轻人的写照。从去年8月底开始,大多数参与了蚂蚁森林的年轻人习惯于早上7点起床,就为了在蚂蚁森林上收取能量。
这让人想起当年火爆一时的偷菜游戏,不少人因此定时起床偷菜。其实,蚂蚁森林是蚂蚁金服在2016年8月底推出的一个公益项目。从用户界面看,蚂蚁森林看上去有点像游戏:有目标(养成一棵虚拟的树)、有互动(相互浇水、采集能量),来不断强化参与者的环保意识。
但蚂蚁森林的内核不是为了让大家玩游戏,蚂蚁金服社会责任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蚂蚁森林中的树对应的碳能量是精确计算的,人的行为产生的量是真实计算的,此二者挂钩。
用户以游戏的方式参与蚂蚁森林,他们的部分减排行为可以换算成“能量值”,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蚂蚁金服公司会替用户在中国北方的荒漠化地区种下一棵真树。
并且,用户还能够通过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技术看到这些树木的生长情况。截至2017年8月底,蚂蚁森林用户超过2.3亿,日活用户数千万,累计减排122万吨,累计种植真树1025万棵。
这一批树,由阿拉善SEE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亿利公益基金会等蚂蚁金服公益合作伙伴,在内蒙古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甘肃武威等地区种植及维护,其中包括925万棵梭梭树,100万棵沙柳,种植总面积超过16万亩。
一棵手机里的虚拟梭梭树,如何激发世界3%的人口参与
之前蚂蚁森林发布名为“planet blue “的公益开放计划,表示将把产品能力、科技平台开放给全社会,呼吁人人参与绿色未来。这一现象级的环保公益项目,尝试变身社会公益创新的孵化器。
“如果没有管理层的支持,蚂蚁森林项目也许就变形了。”蚂蚁森林团队的员工祝英台(花名)说。
原来,蚂蚁森林是一个虚拟的团队,由不到十位的蚂蚁员工组成,他们来自公益、设计、公关品牌、战略等部门,这些员工都是兼职帮忙,既没有KPI考核压力,也不算绩效。
起初,很多人并不愿意参与进来。但作为蚂蚁森林产品负责人的祖望,他是个有趣的80后,他有一个能让让“场子火起来”的窍门——十分钟起聊,结果往往是聊了一小时,然后趁机把对方争取到项目里来。祖望说,这招是从Google产品经理那学来的。
她回忆说,刚开始她并不知道梭梭树那么矮小,所以把树设计得比较高大,但后来也一直没有改。
目前,蚂蚁森林的用户打开高德地图,在搜索框中输入蚂蚁森林,就能够看到蚂蚁森林43个梭梭林的标注。点开详情页,还有很多现场照片。(图源:快科技)
早在2014年,阿拉善SEE就发起“一亿棵梭梭”项目,致力于和政府、牧民合作,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域用十年的时间一起恢复以梭梭为代表的200万亩荒漠植被。
到2016年8月,蚂蚁金服和阿拉善SEE合作发起“蚂蚁森林”这个项目,在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科学框架下,通过蚂蚁金服用户收取绿色能量的方式支持认养梭梭。
截至2017年夏,已种植了7.5万亩“蚂蚁森林”,占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整体计划的3.7%,今年还将完成3.2万亩的种植计划。
“一起来做这件事,因为这个产品有某种看不清、却又确实存在的想象空间。”一位参与者如是说。
人人3小时,把不靠谱的事变成靠谱
在一个论坛上,有人展示了一张荒漠卫星图 。这也就是蚂蚁森林的战场。
在“9月5日·国际慈善日”当天,阿里巴巴开启首届“95公益周”,并向社会发出“人人3小时,公益亿起来”的倡议。
与此同时,在阿里巴巴“95公益周”“天更蓝”论坛上,祖望也首次分享了去年蚂蚁森林诞生的过程。
他说,去年接到领导的一通电话,说公司要推动绿色金融战略,开会全票通过支持他来做一款绿色金融产品。“我一听就知道,他们肯定开完慕尼黑会议了。”祖望说,在公司内部,大家常常把这种参会者给未参会者派任务的会议,戏谑为“慕尼黑会议”。
公司内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战略部的庄蹻建议,不妨先设一个“小目标”,给每个支付宝用户建一个碳账户,用户每天的低碳行为,可以折算成碳减排数值,累积到个人碳账户里。
祖望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说,“好吧,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不靠谱的事变成靠谱。”
在无数次脑爆会的一次中,祖望提出了“种树”的想法——用户碳账户里的减排数值,可以在手机里种一棵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蚂蚁森林就在地球上种一棵真树。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自从蚂蚁森林项目启动至今,在公司内外都受到过一些质疑,唯独“种一棵真树”的初心,没有什么争议。
“做蚂蚁森林,我们的初衷是用不一样的方式做绿色金融。打开支付宝,你可以在教育公益的栏目里发现蚂蚁森林。”上述蚂蚁金服社会责任负责人说。
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
在阿里巴巴开启首届“95公益周”上,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公益就在我们身边,移动互联的科技力量使得人人可得,人人行动成为可能。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项目的形式以及公众的参与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公益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可以发生,人人皆可参与到公益中来。不过,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互联网公益却仍难逃离公开透明、信任度等问题。
上月29日刷屏的腾讯公益平台上的“小朋友画廊”项目,6小时就筹到了活动设定的1500万元目标,然而,就在当天午后,网络舆论画风突变,怀疑投资商捞钱的谣言热传,引发讨论。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一场基于商业利益的作秀,是一场博人眼球的营销策划。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在“一元购画”这个公益项目中,虽带有很多质疑,但依然有很多人参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腾讯这个平台的信任,这对互联网公益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发展的方向。
就在阿里开启首个“95公益周”前一天,9月4日,腾讯正式启动了今年的“99公益日”。这是腾讯公益首创的一个公益活动,此前已经连续实施了两年。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腾讯的“99公益日”,还是阿里的“95公益周”,他们都是在尝试输出一种对于公益的新认知。正如苗世明在此番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其实不是想让大家捐钱,最主要是想让大家捐认知,让公众对特殊人群有更多的认知。”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互联网+公益”已经进入2.0时代,在跨界合作与创新中,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表达善意和社会责任感,新的公益生态正在形成。
这两年,蚂蚁金服通过平台公益用户的表现和反馈,开始注意到一个新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开始全面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互联网和人们的利他行为,并非只有捐赠这一种模式,互联网生活中的大量碎片化时间散落在点餐、出行、缴费、社交等场景中。
那么,这些场景如何被充分利用起来?当“90后”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主力军,互联网如何满足日渐多元化的公益参与需求?种种考虑最终促成了蚂蚁森林的诞生。
上述蚂蚁金服社会责任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蚂蚁森林是一个尝试,尝试用互联网的、虚拟的方式,记录用户的真实低碳行动,继而鼓励产生更多真实低碳行动。
希望这样的形式能给公益界和互联网界一点新意,互联网界有想法、有流量、有产品,公益界有目标、有需求,双方理应有更多的交集。”
事实上,连续三年参加腾讯公益“99公益日”全民参与活动,今年首次参加了阿里巴巴“95公益周”的阿拉善SEE,也在调动企业家、明星名人、NGO伙伴共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公益事业,基于“互联网+公益”积极努力探索创新经验。
阿拉善SEE会长钱晓华说,阿拉善SEE也开发了一些捐步等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将互联网、公益、运动相结合,通过“线上捐步”号召企业员工、用户共同参与,通过企业连接互联网、环保公益与运动生活方式,撬动公众参与和企业曝光,是带动企业、普通公众、企业员工等参与公益很好的方式。
另一方面,不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巴巴的探索,进入互联网公益时代,他们都在加大对公益的投入。
数据显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2015年和2016年的99公益日,则分别筹集善款达1.28亿元与3.05亿元。今年的99公益日,腾讯宣布将拿出2.9999亿元配捐额,加上爱心伙伴的3.09亿元配捐额,今年的配捐总金额将突破6亿元。
自2010年起,马云就承诺将阿里每年年收入的0.3%作为公益基金,用于自然灾害救助、扶贫助残、环境保护等。2017财年,阿里公益基金实际捐赠支出超1.6亿元,共资助国内外项目76个。
马云在去年的首届XIN公益大会上说,“公益和慈善还是有差异,慈善在于给予,而公益是在于参与,是在于点点滴滴的行动。”
互联网公益时代,有些做法表面上看提升了人气,或者让公益轻松化、娱乐化了,但同时也可能弱化了大家对公益之难的敬畏,弱化了对民间公益行动者的敬重和支持。
公益是由已经卷入的公益行动者尤其是民间公益行动者来完成和践行的,如果总是不呈现他们的丰功伟绩,不以他们为主体,也容易让社会公益迷失。
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
如果不能、那就同时代一起前进
但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